再答二阕 其二
退谋休洛勇难攀,性得清虚不在山。
十亩足居应慕白,一瓢犹乐直师颜。
谁论世路风波恶,渐见仙家日月闲。
我亦安阳蜗舍就,羡君殊欲幅由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放弃攀登险阻的高峰,内心清净不在于山水之间。
有十亩地可以安居应该羡慕白乐天的淡泊,用水瓢舀水也快乐如同颜渊之贤。
谁说世间的路不好走风高浪急,仙家的日子倒显得悠哉游哉。
我也愿意在安阳这个小窝子里安定下来,羡慕你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退谋:退让的策略或计谋。
2. 休洛:指休养生息之地。
3. 勇难攀:指勇敢难以攀登的高峰。
4. 性得:生性所得,即天生具有的品质。
5. 清虚:清静虚无的心境。
6. 十亩足居:指拥有足够的土地以满足居住需求。
7. 应慕白:指应该仰慕陶渊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8. 一瓢犹乐:指满足于简单的生活条件。
9. 直师颜:指学习颜渊的品德。颜渊,名回,孔子弟子,以德行著称。
10. 世路风波恶:指人世间的风波险恶。
11. 渐见仙家:逐渐体会到仙人般的超脱境界。
12. 日月闲:指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
13. 安阳蜗舍:指简陋的住所。
14. 幅由还:指回归自然、逍遥自在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再答二阕·其二》是韩琦的一首抒怀之作,表达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心态和追求。首联以“退谋休洛勇难攀”起笔,暗示了诗人放弃了轰轰烈烈的仕进之路,选择了宁静致远的隐逸生活。接下来的“性得清虚不在山”则表达了诗人认为真正的清静并非只是身处于山水之间,而是一种心灵的超脱与升华。
颔联“十亩足居应慕白,一瓢犹乐直师颜”通过描绘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乐于过上自给自足、清心寡欲的生活。其中“慕白”和“直师颜”分别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慕白社而托足焉”以及颜回箪食瓢饮的故事,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与世无争、洁身自好的情操。
颈联“谁论世路风波恶,渐见仙家日月闲”通过对比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和理想境界的宁静和谐,传达了诗人身处江湖之远却能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尾联“我亦安阳蜗舍就,羡君殊欲幅由还”则是诗人以自己的退隐生活与友人共勉,表示自己虽然远离尘世纷扰,但也愿意安于现状,并羡慕友人也能够过上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这首诗从整体上看,既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质,又表现了他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答二阕 其二》是北宋名臣韩琦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时期(公元960年-1063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阶段。
诗人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他在年少时就以文才出众而著称,后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在朝为官期间,韩琦担任要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官场斗争和党派之争,韩琦曾多次被贬谪。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使他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慨。
在这个时代,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士大夫们追求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诗歌被视为表达个人情感、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重要方式。因此,韩琦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这种情感在《再答二阕 其二》中得到充分体现:“谁念渊明醉后言,五柳先生不数钱。”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饮酒赋诗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超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