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自保猗猗绿,谁怜冉冉根。 紫花含凤实,绣箨抱龙孙。 扫月仙坛静,摇风雪雾昏。 彤竿思化杖,绀叶想开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丁谓(962年-1037年),字谓之,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丁谓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闻名乡里。公元980年,他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历任地方官职,颇有政绩,...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自我保护着,有谁关心那渐渐生长的根。 紫色的花朵孕育着凤凰般的果实,绿色的笋壳包裹着龙的子孙。 扫除天宫的一片寂静,雪景中的风吹动着雾气昏暗不明。 红色的手杖让人想起仙人的化身,深蓝的叶子好像倒映着盛开的酒宴。
去完善
释义
1. 竹:中国传统的草本植物,因为其正直、坚韧的品质被文人墨客誉为“君子”的象征。 2. 自保:自我保护。 3. 猗猗绿:形容竹子青翠的样子。 4. 谁怜:谁能怜悯。 5. 冉冉:缓慢移动的样子。 6. 紫花:指紫色竹子开花。 7. 凤实:凤凰的果实,这里比喻竹子开花。 8. 绣箨:像绣花一样美丽的竹笋皮。 9. 抱龙孙:抱着竹子的新芽。 10. 扫月仙坛静:寓意竹子可以净化环境,使仙境变得安静。 11. 雪雾:竹子在雪中的朦胧景象。 12. 彤竿:红色的手杖。 13. 思化杖:希望能化为手杖。 14. 绀叶:深紫色的叶子。 15. 想开樽:想象打开酒樽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丁谓的《竹》描绘了竹子独特的美,展现出其坚韧不屈的品质。诗人以绿竹自比,强调自己品行高洁;同时提醒世人要关注内在价值,不要只看到表面现象。在诗中,紫花、凤实、绣箨、龙孙等意象分别代表了竹子的不同特点,赋予了竹子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 全诗以“自保”开始,表现出作者在面对外界压力时依然坚守内心的信念。接下来的诗句“谁怜冉冉根”则表达了作者对那些只看表面、不关心他人内心的人的不满。接着,诗人通过紫花、凤实等细节展现了竹子美丽的景色,同时又强调了竹子背后的精神内涵。在结尾两句中,诗人将竹子的形象与化杖、开樽等传统寓意相结合,赋予竹子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告诫人们要从内心深处去认识和理解事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竹》丁谓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人丁谓所作。这首古诗描绘了竹子的高雅品质和坚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竹子高尚品格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在创作此诗时,丁谓正处于其人生的低谷期。由于政治斗争失利,他曾被贬为庶民,流放到偏远地区。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丁谓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也深感官场的险恶。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他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和正义,从而树立了坚韧不屈的人格魅力。 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社会矛盾激化和民族危机的困扰。一方面,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腐朽,官僚腐败、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北方边疆不时受到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关注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努力寻求改革之道。 丁谓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坚持为民谋福祉的信念。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竹子那种不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并为之深深折服。因此,《竹》一诗便成为丁谓这一时期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