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三首·其一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漫长的夜晚中弹奏着清雅的古琴,微风吹动着翠绿藤蔓轻轻摇曳。
晶莹的露珠从凋零的萤火虫身上滴落,清晨的大雁振翅掠过金色的河流。
高大的树木在黎明时显得更为茂盛,晴朗的远方山景更显优美。
当一片树叶飘落淮南的时候,我仿佛感受到了洞庭湖波涛汹涌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遥夜:漫长的夜晚。
2. 泛:弹奏。
3. 清瑟:清净的琴声。
4. 西风:秋天的风。
5. 翠萝:绿色的藤蔓。
6. 残萤:快要熄灭的萤火虫。
7. 委:丢弃。
8. 玉露:美好的露水。
9. 早雁:南飞的大雁。
10. 拂:轻轻掠过。
11. 金河:银河。
12. 高树:高高的树木。
13. 晓:早晨。
14. 远山:远方的山峰。
15. 晴更多:晴天更多。
16. 淮南:淮南地区。
17. 一叶下:落叶归根。
18. 自觉:自然知道。
19. 洞庭波:形容广阔的湖面。

去完善
赏析
首联“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描绘了秋天的夜景和氛围,以青瑟的弦声表达秋天的寂寥,而西风则带来瑟瑟寒意。这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略带忧伤的氛围,为下文铺垫基调。
颔联“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金河”,进一步描绘秋景。一方面,诗人通过残萤委地的形象来暗示时光流逝;另一方面,早雁归飞的景象暗示着季节的更替。这两句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同时也传达出生命短暂的感慨。
颈联“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则是从近景到远景的切换,通过树叶繁茂的高树和晴日里更显清晰的远山,描绘出初秋的景象。这一联在情感上较为积极,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
尾联“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则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淮南的一片落叶飘下,仿佛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绪,让他感受到了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这最后两句诗意味着,虽然自然界的变化无常,但诗人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秋天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感悟。诗句中既有忧伤与感慨,又有乐观与豁达,呈现出一幅多元化的秋天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秋三首·其一》是唐代诗人许浑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47年至859年之间,此时正值晚唐时期。许浑生活在战乱频仍、朝政腐败的时代,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许浑的个人生活也不如意。他曾多次应试不第,仕途坎坷。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诗歌创作中。他的作品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愁绪为主,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在这一时期,晚唐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这种时代背景使得诗人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许浑的这首《早秋三首·其一》正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