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衢州席刑部早秋
朱火荧荧向夕流,林间一叶忽惊秋。
风来野渡闻渔笛,雾敛晴天见蜃楼。
艶爱芙蓉开幕府,香怜杜若老汀洲。
使君鬓畔多玄髪,临水登山不用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火焰在傍晚时分闪烁流淌,树林中一片叶子突然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当风吹过田野和渡口,我们听到了渔夫吹奏的笛声;雾气消散,晴朗的天空下我们看到了海市蜃楼般的景象。
美丽的荷花开放如官员的府邸,而馥郁的香草则倚靠在古老的沙洲上。
您的两鬓虽已增添白发,但攀登山水时,您无需担忧一切烦恼。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来和诗。
2. 衢(qú)州:浙江衢州。
3. 席刑部:即席谦,时任衢州刺史。
4. 朱火:火焰,这里指夕阳红霞。
5. 向夕流:夕阳斜照下的景象。
6. 一叶:象征秋天到来。
7. 野渡:郊外的渡口。
8. 渔笛:渔船上吹奏的笛子。
9. 雾敛:雾气消散。
10. 蜃楼:海市蜃楼,海上的幻景。这里比喻云雾散开后明朗的天空。
11. 芙蓉:荷花的别名,这里用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12. 开幕府:打开新的局面。
13. 杜若:一种草本植物,有香气,这里形容美丽的花草。
14. 老汀洲:形容江边的老洲头。
15. 使君:对官员的尊称。
16. 鬓畔:鬓角附近。
17. 玄髪:黑发。
18. 临水登山:游览山水,泛指游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是《次韵和衢州席刑部早秋》,诗人杨亿以早秋为主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夕阳下的火焰、林间的落叶、随风飘来的渔笛声、晴朗天空下的海市蜃楼等景象。此外,诗中还提到了芙蓉花、杜若草等地域特色植物,展现了早秋时节大自然的繁荣与生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次韵和衢州席刑部早秋》,是北宋诗人杨亿在公元996年创作的。这一时期,杨亿正担任翰林学士,作为朝廷的文人官员,他参与了许多政事决策。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正值北宋初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北方边境仍然受到辽国的威胁,国内也存在着各种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杨亿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百姓生活的关心。
诗中的“衢州席刑部”指的是时任衢州知州的席汝言。他在任期间,积极推动地方发展,深得民心。杨亿以此为契机,写下这首和诗,借以赞美席汝言的政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清廉政治的追求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