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白鹿洞书院
曾依岳麓听鸣泉,亦泛朱陵石鼓船。
所欠平生惟白鹿,暮年来此岂非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依靠在岳麓山边聆听响泉,也泛舟于朱陵江畔的石鼓山船。
一生所缺的只是一场与白鹿的邂逅,晚年时光来到此地难道不是天意吗?
去完善
释义
1. 岳麓: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所在地。
2. 朱陵:即南岳衡山七十二峰的朱陵峰,是湖南衡山的最高峰,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境内。
3. 石鼓船: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记载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功绩。石鼓文原存于陕西省宝鸡市凤雏村陈仓古堡内的石鼓山。石鼓被毁后,宋太宗下旨命道士在凤翔天兴县磨性山下挖掘得到,将其从陕西迁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肃靖二年(1063年)又从开封迁到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后迁至鸡笼山(今南京市鼓楼区北极阁),明成祖时迁至午门,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在午门展出,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船可能是指载有石鼓文的船只。
4. 白鹿:这里指的是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白鹿洞中,与湖南长沙市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市的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市的应天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曾依岳麓听鸣泉”起句,显示出他在生活中不止一次地领略过自然之美和古文化的熏陶,“岳麓”山、“鸣泉”都给人宁静致远的感觉。接下来“亦泛朱陵石鼓船”,诗人把游览经历扩展到其他地方,“朱陵”、“石鼓船”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无不彰显出诗人的访古之情和对文化传承的关怀。
第三句“所欠平生惟白鹿”则表达出他一生所追寻的至高境界。 “白鹿”可以指代书院中教化的精神,也可以喻示为儒家经典的传播场所,代表了文人学者的追求与信仰。
末句“暮年来此岂非天”则感慨命运的安排,暮年能来到白鹿洞书院这样的地方,可以说是上天的恩赐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白鹿洞书院》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北方的金国和西方的蒙古势力对南宋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诗人项安世在这个时期,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他看到了国家的危机,也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在游览白鹿洞书院时,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院之一,曾是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心。在这个书院里,项安世感受到了儒家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书院的现状感到担忧。他认为,书院应该是一个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地方,而现在却被荒废了。
因此,项安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儒家文化的敬仰和对书院现状的不满。他希望书院能够恢复往日的繁荣,成为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场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