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刘氏水南亭子

标题包含
刘氏水南亭子
洛水桥南学士家,青林遥对碧山斜。春风细雨柴门闭,一树莺啼杏子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洛水桥南的一片幽静之地,坐落着一座书香门第的院落。远处的青山翠林与这里的景致相得益彰,相互辉映。春天里,和风细雨滋润万物,院子里的大门紧闭,一片宁静安详的氛围。而在这美好时光中,枝头上的黄莺欢快地歌唱着,杏花也盛开得格外绚烂。
去完善
释义
1. 洛水:洛水是洛阳的一条重要河流,这里借指刘氏水南亭子的地理位置。 2. 学士:有学问的人,这里指刘氏水南亭子的主人,寓意主人学识渊博。 3. 青林:绿色的树林,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4. 碧山:青山,泛指远方的山脉。 5. 春风:春风吹拂,代表春天的气息。 6. 细雨:春雨绵绵,滋润万物。 7. 柴门:用树枝编制的门,比喻乡村的宁静生活。 8. 一树:一棵树,形容莺啼的热闹景象。 9. 莺啼:黄莺鸣叫,用来表达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10. 杏子花:杏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赏析
首句“洛水桥南学士家”中,“洛水桥南”点明了刘氏水南亭子的地理位置,暗示了刘氏的学识与地位;“学士家”则暗含了对刘氏及其家族的赞美之情。接下来的“青林遥对碧山斜”,通过对“青林”、“碧山”以及二者间姿态的描绘,传达了刘氏水南亭子所处环境的清幽与雅致。 在“春风细雨柴门闭”一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春风”、“细雨”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的景象,同时也通过“柴门闭”这一细节表现了主人家的静谧生活。最后,“一树莺啼杏子花”则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枝头杏花盛开,黄莺欢快地鸣叫,使人陶醉于春天的气息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氏水南亭子》是明朝诗人蒋山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这一时期正值明朝中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斗争激烈。 诗人蒋山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都深深地影响了他诗歌的创作。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后来虽然做了官,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这些人生际遇使得他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在《刘氏水南亭子》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刘氏水南亭子的描绘,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挣扎。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热爱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