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城雪霁望西山
积雪带回岭,素华丽高阙。玉掌对嵯峨,珠栊共鲜洁。振风向林杪,哀鸟下城堞。徘徊英英云,掩映纤纤月。幽赏虑自澄,旷望情弥惬。虽异梁园游,行吟良未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雪花飘落在山岭之上,纯白且华丽的景象映衬着高高的门楼。在美丽的山间,玉一般的手掌抚摸着悬崖峭壁,珍珠般的窗户与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显得格外鲜艳洁净。寒风呼啸着吹过树林的树梢,哀怨的鸟儿飞下城墙的雉堞。翻卷的云朵在空中缭绕,纤细的月亮在云层中若隐若现。在这样的美景之中,心中的忧虑似乎也能得到澄清,放眼望去,心情也变得愈发舒畅。这样的场景虽然和梁园的游宴不同,但我依然边走边吟唱着诗句,没有停止脚步。
去完善
释义
《禁城雪霁望西山》是明朝诗人蒋山卿的一首咏雪诗。以下是对该诗中部分词句的注释:
1. 禁城:即皇宫,这里指明代北京紫禁城。
2. 西山:位于北京西郊的西山风景区,包括香山、卧佛寺等地。
3. 回岭:曲折起伏的山岭。
4. 素华:白色的光华,这里形容积雪覆盖在山顶的景色。
5. 高阙:古代宫殿前的门楼。
6. 玉掌:形容山峰洁白如玉的手掌。
7. 嵯峨:山势险峻的样子。
8. 珠栊:华丽的窗户,这里用来形容宫殿的建筑风格。
9. 林杪:树梢。
10. 哀鸟:指在寒冷天气中鸣叫的鸟儿。
11. 城堞:城墙上的雉堞,这里是说鸟儿从城墙上下来的场景。
12. 英英云:形容轻盈的白云。
13. 掩映:互相遮掩,若隐若现。
14. 纤纤月:指明亮的月光。
15. 幽赏:沉浸在宁静的美景中。
16. 旷望:站在高处眺望远方。
17. 梁园游:代指游览胜景的活动。
18. 行吟:边走边吟诗。
19. 良未辍:还没有停止。
去完善
赏析
《禁城雪霁望西山》是一首描绘雪景的诗歌。诗人通过对雪后西山的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慨。
“积雪带回岭,素华丽高阙”两句,描绘了雪后群山的美景。积雪覆盖在群山之上,使山岭更显壮丽。而“素华丽高阙”则形象地描绘出大雪过后,皇宫建筑显得更加华美壮观。
“玉掌对嵯峨,珠栊共鲜洁”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展现了雪后的景色。玉掌、珠栊分别代表白雪覆盖下的山峰和宫殿,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艳洁净。
“振风向林杪,哀鸟下城堞”,这两句则以风声和鸟鸣声衬托出雪后宁静的氛围。风声回荡在树林之间,仿佛在轻轻拂过枝头;而鸟儿的哀鸣声似乎在诉说着冬天的寒冷。
“徘徊英英云,掩映纤纤月”描绘了雪后天空的景象。诗人以英英云和纤纤月来形容雪后天空中的云朵和月色,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幽赏虑自澄,旷望情弥惬”是诗人的感悟。面对如此美丽的雪景,诗人感到内心的忧虑逐渐消散,而远眺美景时的心情也变得更加愉悦。
最后两句“虽异梁园游,行吟良未辍”,诗人提到虽然这里的景色不同于梁园的风景,但他依然会在此间漫步吟咏,享受着这份宁静与美好。整首诗通过对雪后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朝正德年间,明朝的文人墨客们都在探索如何改革政治、社会和文学。在这期间,江山易主,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文人的内心世界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首《禁城雪霁望西山》正是诞生于这个特殊的时期,作者是蒋山卿,他在当时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往往寄寓着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感慨万千。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明朝正德年间,此时中国正处于明朝中叶,由于北方蒙古族侵扰中原,南方倭寇屡屡犯边,加之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明朝统治日趋黑暗。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自己的诗篇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蒋山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其作品深受社会时事的影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