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耕存大参使日本
东隅久不庭,搞疏出忠诚。
不惮殊方便,期休四海兵。
长虹贯日白,巨鷁压波清。
笑下扶桑国,归来致泰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东边的小岛长久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这让那儿的疏离民众渴望表达忠诚之心。
他们不怕任何特殊的困境,只期望结束天下战事,带来和平。
他们的决心犹如长虹贯日般坚定,也像巨船破浪前行一样勇往直前。
期盼有一天,能扫平一切障碍,带来自由繁荣的美好未来。
去完善
释义
1. 东隅:指东方或东方的国家,这里指日本。
2. 不庭:不来朝见,这里指日本久不向中国朝贡。
3. 疏:即“疏奏”,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
4. 忠诚:这里指对国家的忠诚,即希望日本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5. 殊方:远方,这里指日本。
6. 四海兵:指当时中日之间的战争冲突。
7. 长虹贯日白:形容船只行驶在海上的壮丽景象。
8. 巨鷁:大船,这里指明朝派去日本的使船。
9. 压波清:指船只行过海面时波浪被压低的样子。
10. 扶桑国: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这里用来代指日本。
11. 泰平:平安,太平,这里指中日之间和平友好的关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陈深的诗《送耕存大参使日本》描绘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外交和交流场景。首先“东隅久不庭”表达了作者认为东方的岛屿(日本)长久未接受中国的统治和教化。接着,“搞疏出忠诚”强调了作者对国家间交流的态度,即便有疏远也要展现出忠诚。随后,“不惮殊方便,期休四海兵。”意味着以和平外交的手段解决纷争,期待四海之内无战事。紧接着,“长虹贯日白,巨鹢压波清。”表现出日本与中国之间距离遥远,航程艰险,但仍能沟通交往。最后,“笑下扶桑国,归来致泰平。”表达了对这次出行的成果充满信心,相信此次外交之行能够带来中日两国的太平盛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明嘉靖年间,时局动荡,倭寇肆虐。此时的江南水乡,曾受到过倭寇的破坏。然而在一片混乱之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如陈深这样的文人志士,为国家着想,为民生立命。这首诗《送耕存大参使日本》正是出自这位文人陈深的笔下。
作为明朝的一位著名文人和诗人,陈深对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抱有深厚的感情。他关注时局,关心百姓疾苦。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自己的忧国之心和对友人使日的担忧之情,表达了希望国家和平、人民安定的愿望。
明嘉靖时期,正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当时,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明政府决定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寻求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共同抵抗倭寇。而陈深的这首诗正是为送别即将出使日本的友人所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