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顺法师十三间楼避暑

标题包含
次韵顺法师十三间楼避暑
窗暗时时雨,门开处处山。 心苏解衣后,愁破立谈间。 枕簟长相待,功名久不关。 论文非小陆,愧色满颜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字无己,一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 陈师道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陈希亮曾任太学博士。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以诗赋见长。宋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窗户阴暗时刻有雨滴落,门前开阔处处是青山。 心情舒缓脱下厚重衣裳,愁绪消散不过片刻交谈。 枕头竹席始终静静等待,功名利禄早已不再挂牵。 谈论文章并非我擅长的领域,羞愧满面表露无遗。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依照别人所作的诗词的韵律和内容进行唱和。 2. 顺法师:这里指的是宋朝僧人宗演,他因擅长诗词而被尊称为“顺师”。 3. 十三间楼:位于汴京的一座建筑,是宋仁宗为宗演所建的住处。 4. 窗暗时时雨:窗户昏暗是因为时常下雨。 5. 门开处处山:打开门就能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峦。 6. 心苏解衣后:心情舒畅的感觉在脱掉衣服后更加明显。 7. 愁破立谈间:忧愁瞬间消散,仿佛只在交谈之间。 8. 枕簟:枕头和竹席。 9. 长相待:一直在等待。 10. 功名久不关:长久以来不再关注功名之事。 11. 论文非小陆:谈论文章时,发现自己比不上古代文人陆机。 12. 愧色满颜:满脸都是羞愧的神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师道在顺法师的十三间楼中避暑的感受。开篇两句“窗暗时时雨,门开处处山”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楼中的所见所闻,窗户阴暗是因为时时细雨,门外则是一片开阔的山景。这暗示着诗人所处的环境宁静而幽雅,与外界的纷扰隔绝,为下文抒发愁绪和胸臆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通过“心苏解衣后,愁破立谈间”这两句来表达自己心境的转变。在短暂的休息和解除了衣物后的束缚后,诗人内心的忧愁也逐渐消散,与顺法师之间的谈话也使得心中的烦忧得以消解。 诗人进一步借“枕簟长相待,功名久不关”来表达自己的豁达与超脱。枕簟作为夏日的休憩工具,象征着闲适的生活态度;而“功名久不关”则意味着诗人对功名利禄早已看淡,不再放在心上。这种心态的转变体现出诗人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人以“论文非小陆,愧色满颜间”表达自己对学识的敬仰之情。小陆指陆机,魏晋时期的著名文人,此句表示诗人虽自感才疏学浅,但仍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种谦逊的态度展示了诗人对于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既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又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顺法师十三间楼避暑》是北宋诗人陈师道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正值陈师道的青年时期。在这个时期,陈师道的生活和文学创作受到了苏轼、黄庭坚等文坛巨子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师道生活较为清贫,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追求。他在诗中描述了自己在炎炎夏日中,选择在十三间楼避暑,感受着宁静的自然风光,与高僧顺法师共度时光的美好场景。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佛家思想的敬仰。在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崇尚佛教,许多文人都曾在诗歌中表达对佛家的敬意。陈师道在此诗中以顺法师的“寒泉秋石”为题,既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认可和接受。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