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含羞带着醉意难以唱出心中之歌。
轻柔的手指半遮着香罗绸衣。
依偎在花丛与烛光中,暗中将深情传递,眼中的情意如水波荡漾。
眼前的一切变得模糊不清,内心困惑不已,只能默默无言,微皱眉头。
我们相见的次数很少,分离的时刻却多,面对春天的结束,又能如何排解心中的忧愁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少年游》:词牌名,出自唐教坊曲。
2.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字文潜,号柯山。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3. 含羞倚醉不成歌:形容女子害羞的神态。倚醉,假装醉酒。
4. 纤手掩香罗:用纤细的手指轻轻按住香气四溢的丝绸衣衫。香罗,芳香四溢的丝织品,这里指女子的衣衫。
5. 偎花映烛:依偎着花朵,映射在烛光中,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
6. 偷传深意:暗地里传递深深的情意。
7. 酒思入横波:饮酒时的眼神流露出内心的深情。
8. 看朱成碧心迷乱:形容心情极度困惑,看到红色的东西却看成绿色。朱,红色;碧,绿色。
9. 翻脉脉、敛双蛾:辗转反侧,愁眉紧锁。翻,来回;脉脉,忧愁的样子;敛,皱眉。
10. 相见时稀隔别多:相聚的时间少,分别的时间多。
11. 又春尽、奈愁何:春天即将结束,心中的忧愁无法排解。

去完善
赏析
《少年游》是北宋著名文人张耒的一首词,以描绘女子含情脉脉、娇羞羞涩的姿态为主线。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张耒对女性情感细腻的洞察力和深入骨髓的刻画技巧。
“含羞倚醉不成歌”,开头便展现出一名女子喝醉后的娇羞状态,欲歌又止,徘徊在羞涩与放纵之间,极具戏剧性。“含羞”一词传达出女子的紧张与不安,流露出她在心仪男子面前不知所措的心理状态。而“倚醉”则暗示她借酒壮胆,想要打破自己内心的拘谨。
接下来的“纤手掩香罗”则是通过描述女子轻纱般的衣物,展现出她的优雅气质和神秘魅力。同时,这也暗示着她在努力保持自己的矜持,即使面对心仪的异性,依然无法轻易放下自己的戒备。
“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女子在花儿前低声细语,借着烛光传递深情厚意,将爱情悄悄地送到对方眼中。这里的花儿象征着她的情感世界,烛光则为她的勇气照亮了道路,三者结合表现出她在感情方面的勇敢尝试。
下阕开始于“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描写女子因心乱如麻而无法分辨事物,只能独自默默哀愁。她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但又不愿表露出来,试图用美丽的外表掩盖内心的波澜。
最后两句“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道出了女子与心上人聚少离多的无奈,以及春去秋来的时光飞逝给她们带来的无尽忧伤。这种痛苦虽然无法消除,却也无法回避,只得承受这份生活的重压。
整首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张耒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描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娇羞妩媚、情深意长的女子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少年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张耒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93年,此时正值张耒四十三岁。在这一年里,他的宦途生涯可谓波澜起伏。早些时候,他在江西任职,后因与章惇政见不合被贬至湖北。然而,就在这一年秋天,他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这首词就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北宋时期,词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文人墨客们喜爱的文学形式。张耒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对词的造诣颇深。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生活场景,抒发个人情感。这首《少年游》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