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一首
人不扰,政已和。世虑寡,山情多。——皎然
禅客至,墨卿过。兴既洽,情如何。——崔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不受打扰,政治和谐无争。世俗忧虑减少,山中风情增多。——皎然
禅意的来客到访,墨香的诗人路过。兴致已经尽兴,情感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崔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安吉: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2. 崔明甫山院:指崔明甫的山间院落。
3. 联句:作诗时,二人或多人共同创作一诗篇,各自写出一句或数句,相联而成。
4. 皎然:唐朝诗人,本姓谢,字清昼。他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曾任湖州刺史。
5. 人不扰,政已和:人事安靖,政治和谐。
6. 世虑寡,山情多:世间忧虑减少,山居生活的兴致增多。
7. 禅客至,墨卿过:到访的僧侣文人络绎不绝。
8. 兴既洽,情如何:兴趣已经得到满足,情感怎样表达呢?

去完善
赏析
《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一首》赏析:
皎然与崔逵在山间清谈,享受自然之景、人间乐事,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意境。"人不扰,政已和。世虑寡,山情多。"表现了山中环境的清幽与人内心的宁静,强调山间生活的自由和简朴。"禅客至,墨卿过。兴既洽,情如何。"则表现出诗人们聚会时的兴致与心情,彼此以诗词会友,畅享人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呈现出一幅宁静和谐的山居图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一首》是唐代诗僧皎然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759年,此时正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皎然身处乱世,但仍然保持了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山水田园为寄托,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浮华世态的厌恶。
在创作这首诗时,皎然已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他的家族遭受了战乱之苦,而他本人也在战乱中被俘。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安史之乱期间,许多文人雅士都纷纷避乱到江南地区,寻找一片宁静的净土。而安吉这个地方因为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远离战乱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文人墨客的理想之地。因此,这首《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一首》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