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祠记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灵手巧的山脉中,有座象祠。那些居住在下面的苗族和夷族人都将其当作神来祭祀。一位叫做安的宣慰使,应各族人的请求,重新修葺了这座祠堂,并邀请我来作一篇记录。我问道:“你是要拆掉它,还是翻新呢?”他回答:“我们要翻新它。”我又问:“翻新它是为什么呢?”他说:“这个祠堂的起源已经无从得知。然而我们这些住在附近的苗族和夷族人,从我们的父亲,祖父,甚至更远的祖先开始,都尊敬地供奉着这里,从未间断过。”我惊讶地问:“怎么会这样呢?在唐代,人们对象的祭祀已经被废除。因为象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儿子的不孝顺,对弟弟的傲慢无礼。虽然在唐代被摒弃,却在如今仍然存在;即使在象居住过的地区被破坏,却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依然繁盛,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知道了:君子对于他人的喜爱,会推广到他们所在的地方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事物,更何况是对圣人的兄弟呢?那么,我们在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设想一下,象的死期,难道不是在舜用道德感化他的蛮荒之众后吗?否则,古代傲慢不逊的人并不少,但象的祭祀却能延续至今,我因此看到了舜的德行深入人心,他的恩泽流传深远。
象当初的行为的确缺乏仁爱,但是谁知道他在最后是否会受到舜的感化呢?《尚书》中说:“舜能用孝道使家人和谐,劝勉他们向善,不会去行恶事。”舜的父亲瞽瞍也变得慈祥起来,这说明他已经受到了舜的感化。而象如果还不能以一个弟子的身份与舜和平相处,就不能算做和谐。只要向好的方面引导,就不会往坏的方面发展;如果不引导人们走向邪恶,那一定会引领他们走向善良。看来,象真的已经被舜感化了!《孟子》记载:“舜派官员治理国家,象无法有所作为。”这是因为舜深爱象,并为他考虑周全,从而全方位地帮助他。否则,像周公这样的圣人,也无法避免管叔和蔡叔的错误。由此可见,象早已被舜所感化,所以他能够任用贤良之人,让国家安宁,恩泽百姓,即使在他去世之后,人们仍然怀念他。

去完善
释义
1. 灵、博之山:泛指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著名山脉。
2. 象祠: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兴仁镇八鹅村,是祭祀舜帝的弟弟象的地方。
3. 毁之乎,其新之也:询问是否应该毁掉旧的象祠,还是重新修建。
4. 斯祠之肇:指象祠的创建。
5. 盖莫知其原:大概没有人知道象祠最初是如何创建的。
6. 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从我的父亲、祖父追溯到曾祖父母以上。
7. 尊奉而禋祀:表示尊敬和供奉,对舜帝的弟弟象进行祭祀。
8. 有鼻之祀:这里指舜的儿子商均受到祭祀。
9. 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君子对某人的喜爱,会延伸到他的家畜。
10. 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赞美舜的品德高尚,深入民心,恩泽长远。
11.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说象的品行不佳,但也许他在最后受到了舜的感化。
12. 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尚书·尧典》中的句子,意为舜通过孝顺得到和谐,治理国家很好,不会做坏事。
13. 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孟子·万章上》中的句子,意为舜派遣官员管理象的国家,使象无法做坏事。
14. 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周公虽圣明,但管、蔡仍然犯错。
15. 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这可以看出象已经被舜感化。

去完善
赏析
这篇《象祠记》是一篇具有浓厚历史背景和深刻道德寓意的散文。文章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广西灵山县的传说,当地居民尊敬并祭祀一位叫“象”的人物,尽管他是一位被视为叛逆者的古代人物。作者在深入了解这一现象后,通过对儒家经典《尚书》和《孟子》的理解,以及推理分析,推测出这位“象”已经得到了舜的感化,成为了一个有德之人。
全文围绕“象”的祭祀展开,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解读以及对《尚书》中引文的应用,分析了“象”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转变,成为了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王守仁在这段叙述中展示了儒家传统文化的魅力,强调了个人通过不断修养和改进,可以实现生命的升华,实现从恶到善的转变。同时,此文还提醒人们应当尊重他人,尤其是那些曾经犯过错的人,并且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改过自新的可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象祠记》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王守仁所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创作时间为明正德年间(公元1514年),这一时期正是王阳明从政治到思想的重要转型期。在此之前,他曾因为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今贵阳市西北郊)担任驿丞,度过了艰苦的三年时光。在这期间,他深入反思了儒家伦理道德,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与行应该是一致的,而不仅仅是知者有心而行者无力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进入了晚期,僵化的八股文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内外交困使得朝廷急需整顿吏治。在这种背景下,王阳明从自己的遭遇和感悟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了“良知”学说,强调人的内心自觉,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改善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