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三

标题包含
取清苦廉正为韵课四古风呈漕使苏叔子 其三
夷齐饿至死,利固非所餂。 赢取万世名,犹疑未为廉。 了无近名事,始不犯世嫌。 贪廉公两忘,退与大道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夷齐宁饿死也不追求名利, 由此可见利益并非值得追求的. 虽然获得了千古的美名,但仍有异议,这并不算是真正的清廉。 做到毫无求名的行为, 才不致遭受世间的嫌弃。 在贪欲与清廉之间保持公正的态度,然后逐渐融入大道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夷齐":指伯夷和叔齐,他们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相传伯夷以采薇为生,叔齐则以拾粟活命,他们坚守高洁,宁守清贫也不做周武王的大臣。 2. "利固非所餂":"固"是“本来”的意思,“餂”是“用舌头舔食物”的意思。这句是说伯夷叔齐看轻财富利益,不沾边分毫。 3. "赢取万世名":表示他们的品行被后世传颂,享有崇高声望。 4. "犹疑未为廉":这句是批评有些人的观点,认为他们节操高洁、坚定不悔的行为还不能被称为“廉洁”。 5. "了无近名事":意思是他们淡泊名利,从不做出一些可能会引人注目的事来。 6. "始不犯世嫌":从未触犯过社会的禁忌或引起他人的不满。 7. "贪廉公两忘":意为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将贪欲和廉洁一同忘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清廉、正直品质的赞美和追求。首联以伯夷、叔齐两位古代贤者的故事为例,他们宁愿挨饿至死也不接受世俗的利益,以此强调真正的廉洁并非仅仅是无欲无求,而是超越了对利益的渴求。颔联进一步指出,伯夷、叔齐虽然赢得了万世的赞誉,但诗人仍认为他们的行为还不够完美。颈联则描绘了一个没有名利之心的人,他不会去触犯世间的忌讳和偏见,更不会因此而遭到恶评。尾联则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境地,即忘记贪腐与廉洁的区别,超脱于世俗的名利之争,与大道同行。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廉洁的含义和标准,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末年,诗人曾丰身处乱世,对民生疾苦有深刻体会。在宋金对抗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曾丰任职知县时,忠诚为国,努力振兴地方经济,他十分关注民间的艰难生活。当时战乱频发,田赋繁重,加上贪官污吏剥削百姓,民不聊生。曾丰胸怀大志,希望借此机会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他在诗中以廉政自勉,表达了对民生福祉的关心和治理国家的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