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简主僧无庵
轻摇风桨过焦山,山色相留半日闲。
万顷月波秋雨后,一篝烟翠夕阳间。
城依铁瓮心尤壮,酒对金峰鬓惜斑。
愿得淮头来好语,吸江亭下且怡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轻划动船桨,穿过美丽的焦山,欣赏那令人流连的山色,偷得浮生半日闲。大雨过后,满江的月光倒映在广阔的湖面之上,犹如一片浩渺的秋水;傍晚时分,一缕青烟在夕阳的余晖中缭绕,展现出宁静而迷人的景致。
这座古城倚靠着坚固的铁瓮,让人感受到她的雄伟与坚强;面对这金色的山峰,我们饮着美酒,感叹时光荏苒,青春易逝。
但愿能在淮河边上听到好消息,让我们在江亭下舒心畅怀,共享这份欢愉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焦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长江中,原名樵山,因汉末隐士焦光在此隐居而得名。
2. 无庵:诗人的朋友,一位僧人,不知具体姓名。
3. 轻摇风桨:轻快地划动船桨。
4. 铁瓮:指镇江的金山、北固山、焦山三大名胜。这里特指金山。
5. 金峰:代指庐山,传说山中特产美酒。这里用来借指好酒。
6. 鬓惜斑:惋惜头发变白。
7. 淮头:淮河上游,泛指北方。
8. 吸江亭:位于焦山上的古亭。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绘了作者游览焦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对山水、风光的细致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全诗以轻盈的诗句表现出悠然自得的情致,同时又不乏壮怀激烈的心情,使整首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深厚的艺术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焦山简主僧无庵》是南宋诗人宋伯仁所创作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那个时候,南方地区繁荣富饶,文化气息浓厚,文人墨客辈出。
诗人宋伯仁当时正值壮年,虽然人生道路曲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游历江南各地,与当地的文人雅士交流,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还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然而,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却未受到太大的影响,依然保持着繁荣昌盛的景象。这种鲜明的对比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