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凤凰台

标题包含
凤凰台
凤去台存碧草浓,游人来此问遗踪。 故巢风月已千载,好景阑干空数重。 府坐循良黄太守,舆乘仁圣汉高宗。 竹花生子梧桐老,底事丹山信未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舜俞,字令举,号白牛居士,北宋时期浙江嘉兴人。他生于公元997年,卒于公元1058年,享年61岁。 陈舜俞是北宋著名文人,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曾中进士,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在任期间,他关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凤凰已去但亭台犹在,绿草繁茂游人探访遗迹。 旧时的巢穴经历了千载的风月轮回,美景当前却只能独自欣赏。 黄太守为官廉洁深受爱戴,汉高宗仁圣爱民。 竹子翠绿而生,梧桐树已衰老,然而那份信任依旧如故。
去完善
释义
1. 凤去台存碧草浓:"凤去台存",凤凰已经离去,但凤凰台的基址仍在;"碧草浓",形容春天草木生长繁茂的样子。 2. 故巢风月已千载:"故巢",指凤凰的旧居;"风月",风花雪月,指的是美景;"千载",千年的意思,这里比喻时间久远。 3. 好景阑干空数重:"好景",美好的风景;"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空数重",徒劳地数着几层的意思。 4. 府坐循良黄太守:"府坐",古代州郡官员的称谓;"循良",儒家的仁爱之道;"黄太守",这里指一位名叫黄文昌的太守。 5. 舆乘仁圣汉高宗:"舆乘",乘坐的车辆;"仁圣",仁爱之至的人;"汉高宗",汉光武帝刘秀的庙号,这里用来赞美一位贤明的君主。 6. 底事丹山信未逢:"底事",为什么;"丹山",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信未逢",确实没有遇见过。
去完善
赏析
《凤凰台》是陈舜俞的一首怀古诗,诗人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其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本诗首联以“凤去台存碧草浓”起笔,描绘了凤凰台上绿草萋萋的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接着通过游人探寻古迹遗迹的场景,进一步强调了这一主题。颔联则以“故巢风月已千载”表示凤凰台昔日的繁荣已经消逝,只剩下“好景阑干空数重”的现状,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颈联“府坐循良黄太守,舆乘仁圣汉高宗”则转向了对历史的回顾,通过黄太守和汉高宗两个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清明和百姓安乐。尾联“竹花生子梧桐老,底事丹山信未逢”则以竹子生长和梧桐树老化的自然现象,寓意着世事的无常以及理想的难以实现,使得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整体而言,陈舜俞的《凤凰台》在表达怀古之情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理想社会的期许和对现实的不满,展示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凤凰台》是南宋诗人陈舜俞的一首描绘凤凰台的壮丽景象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61年前后。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过渡期,政治动荡,战乱频繁。 陈舜俞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而,陈舜俞的一生并不顺利,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后来才通过选拔进入官场。他在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出色,但由于直言敢谏,屡次遭受贬谪。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舜俞以凤凰台为题,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的向往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凤凰台位于江苏南京市,是中国古代的一座著名建筑,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陈舜俞通过对凤凰台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陈舜俞通过对凤凰台的壮丽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凤凰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国家能够摆脱困境,走向繁荣富强。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