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元厚之少保留题朱伯原秘校园亭三首
少年为学已名家,才折丹枝病可嗟。
节带冰霜凌万竹,文含风露丽于花。
也怜美玉犹存璞,人恨良金未出沙。
赖有隐居如谷口,直将高意抗青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少年在学习方面已经小有成就,才能非凡却患上疾病令人惋惜。
就像竹子在寒冷的风雪中保持坚韧,他的文章也如花朵一般充满风和露水的美丽。
人们都赞叹他是块未经打磨的美玉,可惜还没有被世人所知。
不过还好有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士存在,他们追求高尚的思想与品质,与他一起对抗世俗。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依照别人所作的诗的韵脚和内容作诗。
2. 元厚之:宋代文人,具体生平不详。
3. 少保:古代官职名,地位较高。
4. 留题:留下墨迹,题诗作文。
5. 朱伯原:即朱熹,字伯原,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
6. 秘园:私人园林,这里指朱熹的园林。
7. 才折丹枝病可嗟:比喻才华出众却患病。
8. 节带冰霜凌万竹:形容品质高洁,不惧严寒。
9. 文含风露丽于花:赞美文章富有文采,如同鲜花盛开。
10. 美玉犹存璞:比喻人才尚未被发掘。
11. 良金未出沙:比喻珍贵的人才未被重视。
12. 赖有隐居如谷口:谷口,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是西汉时期大儒杨雄隐居的地方,此处借指朱熹的隐居之地。
13. 直将高意抗青霞:表示对朱熹高尚品质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程师孟写给他的朋友元厚之的。诗中以“丹枝”比喻其友人的才华横溢,但因病而不能尽情施展。而元厚之的品质、文章则像风露滋润的花朵一般美丽动人。诗人同时惋惜元厚之如同未打磨的美玉和未被开采的金矿,未能完全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但在山谷深处,仍有隐居的高人,他们的精神境界可以与青霞相媲美,这也是诗人对朋友的期许和鼓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元厚之少保留题朱伯原秘校园亭三首》是北宋诗人程师孟在宋神宗时期所作的组诗。这首诗的背景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这组诗作于北宋中期,即宋神宗时期(1068-1085年)。这个时期正是王安石变法(1069-1076年)前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其次,在这个时间段内,程师孟的个人经历也颇为丰富。他历任地方官吏,后来因政绩突出被召入朝,担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等职。他在任职期间积极参与朝廷事务,关注民生问题,与王安石的改革理念相合。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朝中意见分歧加剧,程师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排挤和打压。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所反映,如《次韵元厚之少保留题朱伯原秘校园亭三首》中的感慨和反思。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这个时期正是北宋中期的文化繁荣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文人阶层地位的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大,都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程师孟作为当时的一位知名文人,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