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翻翻翠叶梧桐老。
雨后凉生早。
葛巾藜杖正关情。
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
遥空不尽青天去。
一抹残霞暮。
病馀无力厌跻攀。
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叶梧桐已渐衰老。
雨后的凉爽气息悄然降临。
头戴葛巾,手执藜杖,心情正愉悦。
不要让繁密的蝉鸣,轻易地唤起了秋天的气息。
天空无边无际地延伸,直到看不见的地方。
一抹残霞在傍晚时分显现。
病后体力不足,无法尽情地攀登。
但我心中那份对曲阑的思念,会如同幽静之意,穿越千山万水,抵达西山的深处。

去完善
释义
1. 翻翻翠叶梧桐老:翠叶,指梧桐树的叶子;老,这里表示梧桐树叶已经变黄,暗示秋天的到来。
2. 雨后凉生早:雨后,表示天气已经转凉;凉生早,意思是凉爽的气息已经开始出现。
3. 葛巾藜杖正关情:葛巾,指用葛布制成的头巾;藜杖,指用藜草制成的拐杖;关情,关心情感。这句诗表示诗人正在关心别人的情感。
4. 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繁蝉,指大量的蝉鸣;秋声,指秋天的声音。这句诗表示不要让蝉鸣轻易地唤起人们对秋天的感觉。
5. 遥空不尽青天去:遥空,指遥远的天空;不尽青天,指无尽的蓝天。这句诗表示天空的辽阔无垠。
6. 一抹残霞暮:一抹,指一丝;残霞,指夕阳余晖;暮,表示傍晚时分。这句诗表示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天边,表示时间的流逝。
7. 病馀无力厌跻攀:病馀,表示生病之后身体虚弱;无力,表示没有力气;跻攀,指攀登高山。这句诗表示在生病后,诗人没有力气去攀登高山。
8. 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曲阑,指弯曲的小路;幽意,指清幽的心情;西山,指西边的山。这句诗表示诗人想把清幽的心情寄送给西山那边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虞美人》是叶梦得的佳作,以梧桐叶、蝉鸣和晚霞等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翻翻翠叶梧桐老”,描绘了梧桐树叶在雨后的景象,翠绿的叶子被雨水打湿,显得格外新鲜。这里的“翻翻”二字,既表现了树叶的动态,也传达了一种生命的活力。
“雨后凉生早”,雨后的凉爽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这里的“凉生早”,既是对天气的描述,也是对生活的期待。
“葛巾藜杖正关情”,作者手持葛巾和藜杖,漫步在林间小道上,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心情愉悦。这里的“葛巾”和“藜杖”,都是古代文人的象征,体现了作者的高雅情趣。
“莫遣繁蝉、容易作秋声”,蝉鸣声声,仿佛在提醒人们秋天的到来。这里的“繁蝉”和“秋声”,都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
“遥空不尽青天去”,天空湛蓝,无边无际,仿佛没有尽头。这里的“遥空”和“青天”,都充满了辽阔之感,让人陶醉在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中。
“一抹残霞暮”,夕阳西下,天空中留下一抹残霞,仿佛是大自然送给人们的最后一份礼物。这里的“残霞”,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写照。
“病馀无力厌跻攀”,作者因病而身体虚弱,无法像以前那样攀登高山。这里的“病馀”和“无力”,都充满了无奈和忧伤,让人感同身受。
“为寄曲阑幽意、到西山”,作者将内心的幽意寄托于曲阑,希望它能传达到远方的西山。这里的“曲阑幽意”和“到西山”,都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虞美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诗意,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是南宋词人叶梦得的一首名篇。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137年,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山河破碎,民生疾苦之际。
在这个特殊时期,叶梦得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曾担任南宋的官员,但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和软弱无能,辞官回乡,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然而,他始终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间疾苦,以诗词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金兵不断南侵,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叶梦得通过《虞美人》一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