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古砚
邺宫废瓦埋荒草,取之为砚成坚好。
求者如麻几百年,宜乎今日难搜讨。
吾邦匠巧世其业,能辨环奇幼而老。
随材就器固不遗,大则梁栋细棼橑。
必须完者始称珍,何殊巨海寻三岛。
荆人之璧尚有瑕,夏后之璜岂无考。
况乎此物出坏陶,千耕万斸常翻搅。
吾今所得不专全,秘若英瑶藉文缫。
君诗苦择未如意,持赠只虞咍绝倒。
君不见镇圭尺二瑁四寸,大小虽异皆君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安阳故址瓦砚存,雕琢精致品质坚。
寻寻觅觅数百年,如今难觅古遗韵。
匠人世家技艺传,熟知纹理岁月痕。
因材施艺各千秋,或为栋梁或为椽。
完美无瑕方为珍,犹如大海访仙岛。
和氏璧玉尚有瑕,禹王玉器尚待研。
何况瓦砚出寻常,耕种挖掘难保全。
我所收藏非精品,如同宝玉待文缘。
你诗遴选尚不足,赠我勿笑莫要倒。
未曾见你镇圭尺二瑁四寸,大小不同皆为宝。
去完善
释义
1. 邺宫:指中国三国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和前燕等王朝的国都邺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
2. 推官:宋代幕职官名,主管官吏选拔及刑狱事务。
3. 坚好:坚硬耐用。
4. 如麻:形容人数众多。
5. 搜讨:搜寻查找。
6. 吾邦:指作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
7. 匠巧:技艺精巧的匠人。
8. 世其业:世代从事某一职业。
9. 辨环奇:分辨物品的形状和质地。
10. 幼而老:从小到老,指历经时间的磨练。
11. 就器:按照器物的形状制作。
12. 固不遗:坚定地不放弃。
13. 棼橑:是指房屋建筑中的一种结构。
14. 称珍:称得上是珍宝。
15. 三岛:原指古代中国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此处用以比喻珍贵的东西。
16. 荆人:楚国人,此处用“荆人之璧”代指古代的珍贵玉器。
17. 瑕:瑕疵。
18. 夏后之璜:夏禹传国玉壁,传说中的宝玉。
19. 坏陶:破旧的陶器。
20. 千耕万斸:多次挖取。
21. 文缫:指有文字记载的事物。
22. 英瑶:玉石的美称。
23. 镇圭:镇国之圭。
24. 瑁:帝王所执的玉板。
25. 尺寸:长短,大小。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寻找和鉴赏古砚的诗。诗中描绘了古砚的珍贵、独特以及寻找的难度。诗人以邺宫废瓦为喻,表达出古砚虽然曾经是废弃之物,却经过匠人的巧妙制作,变得坚韧而美好,引起人们几百年的热烈追求。接着诗人描述了匠人对古砚的辨别能力,体现出古砚的价值并非仅在于完整,而是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即使是这样的珍宝也有瑕疵,所以诗人认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些缺陷。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得到的部分不全的古砚,但珍视它如同珍贵的珠宝,同时告诉友人不要对他的诗太过苛求,就像古砚有瑕疵一样,诗歌也需要理解和包容。整首诗充满了对古砚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尊重,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诗人韩琦在江南东路任职,收到好友陈舜俞寄来的诗篇和一块古砚。此时,距离他进士及第已过去十年,他在仕途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壮志未酬。宋朝立国百余年来,虽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但外部边境的压力和内部的忧患使得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韩琦作为一个有理想抱负的文人,不禁感慨万分,遂写下这首诗《答陈舜俞推官惠诗求全瓦古砚》以抒发心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