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广津仓检视斛斗

标题包含
广津仓检视斛斗
长渠西来拟天汉,千里清阴绿杨岸。 高墉杰屋如屯云,碧瓦参差插天半。 小楼三尺偷晨光,山低堆积白与黄。 千艘一卸须臾了,江湖极目来帆樯。 国家税法拟前古,还以养人非自富。 连云习射皆貔貅,月禀太仓急风雨。 歳深敝积如鼠穴,检视之官缘此设。 我初受牒颇激昂,匹马朝朝踏残月。 千筹簇簇来如林,袍鞾兀坐清槐阴。 秋毫増损必拘送,莫怨小官持法深。 吾槩视此平如水,运量四海亦如此。 今朝且佐大司农,他时敢献明天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孔武仲(1048年-1106年),字元发,号节夫,北宋文学家。他是孔子四十七代孙,孔子的后代在唐宋时期地位显赫,被称为“圣裔”。 孔武仲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江西来如同天河,数千里的岸边绿柳成荫。 雄壮的城楼和高楼犹如乌云聚集,碧绿的瓦片直插云霄。 小楼的晨光静谧而温暖,山峰低处覆盖着白雪和黄叶。 成千上万的船只迅速卸载,湖面上全是来往的帆船。 国家的税收制度模仿古代,旨在供养人民而非自肥。 士兵们露天射箭就像凶猛的野兽,每月领取粮食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深冬时节积存的物资就如同老鼠巢穴一般,负责检查的官员因此设立。 我刚接受任务的时候非常激动,每天清晨骑马踏过残月。 无数的单据像森林般聚集而来,我在槐树下坐着处理。 对于任何细微的差错都必须严格追究,不要抱怨小官执法严苛。 我把这一切看作是平静的水面,掌控四海的方法也是如此。 现在我暂且协助农业大臣,将来我敢于向英明的天子献上我的意见。
去完善
释义
《广津仓检视斛斗》: 这是南宋诗人孔武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库储备粮食的重视及辛勤工作的自豪感。 1. "广津仓": 指设在广济水边的仓库,用以储存粮食。 2. "检视": 查看、检验。 3. "斛斗": 古代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里指代粮食。 4. "长渠西来拟天汉,千里清阴绿杨岸":描述广津仓所在的地理位置,广阔的水道如同银河从天边垂落,两岸绿树成荫。 5. "高墉杰屋如屯云,碧瓦参差插天半":形容广津仓的建筑壮观,仿佛云中之城,绿色琉璃瓦在天空中显得参差错落。 6. "小楼三尺偷晨光,山低堆积白与黄":写广津仓的小楼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山脚下则堆积着白色的谷物。 7. "千艘一卸须臾了,江湖极目来帆樯":形容船队卸下粮食的速度很快,放眼望去都是江河中的船只。 8. "国家税法拟前古,还以养人非自富":表示国家的税收政策以古代为典范,旨在供养人民而不是自肥。 9. "连云习射皆貔貅,月禀太仓急风雨":描述军队在广津仓附近的演习训练,每月向太仓库领取粮食和物资。 10. "歳深敝积如鼠穴,检视之官缘此设":表达粮食经过长时间存储难免有所损耗,因此设置负责检查的官员。 11. "我初受牒颇激昂,匹马朝朝踏残月":叙述诗人自己初任检视官员时的热情高涨,每天早早开始工作。 12. "千筹簇簇来如林,袍鞾兀坐清槐阴":描述粮食库存繁忙的景象,诗人端坐树荫下仔细核查。 13. "秋毫増损必拘送,莫怨小官持法深":强调任何细微的差错都不能放过,以免有人抱怨小官员执法严苛。 14. "吾槩视此平如水,运量四海亦如此":表明诗人的公正态度,认为无论是全国粮食储备还是个人品行都应正直无私。 15. "今朝且佐大司农,他时敢献明天子":祝愿诗人如今能辅佐大司农为国家做贡献,将来也有勇气向天子进谏。
去完善
赏析
《广津仓检视斛斗》这首诗歌是宋代诗人孔武仲描绘仓库检收粮谷的情景。诗中展现了广阔的水道、沿岸的绿杨、高楼大厦和仓库等景象,展示了税法公正,以及官员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对国家财政的管理。“长渠西来拟天汉,千里清阴绿杨岸”一句以恢弘的画面为引,将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繁忙的港口。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仓库的外观、楼道的晨光、堆积的白黄谷物和来来往往的船只,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同时,诗人也提醒读者注意税法的公正性和实施的严密性,强调了粮食的供给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首诗既是对仓库检收工作的具体描绘,也是对国家财政管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具体的画面和场景,传达了深远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考,使诗歌在艺术上富有表现力,也在思想上具有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广津仓检视斛斗》是宋代诗人孔武仲所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昌盛。 孔武仲在这个时期,由于其家族的世袭关系,被任命为广津仓的官员,负责粮食的存储和分配。在一次检视斛斗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粮食的征收、储存和发放过程,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因此,他创作了这首诗歌,以表达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国家治理的赞扬。 在孔武仲生活的时代,北宋初期经历了一些战乱和社会动荡,但在宋仁宗时期,国家逐渐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目标,人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首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