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薛尚书入蜀
卑情不敢论,拜首入辕门。
列郡诸侯长,登朝八座尊。
凝笳临水发,行斾向风飜。
几许遗黎泣,同怀父母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内心恭敬,不敢多说,叩头进入军门。
各位封疆大吏、朝廷高官,威严肃穆。
宁静的胡笳曲在水边响起,行进的旗帜在风中翻飞。
多少遗民百姓含泪相迎,感恩戴德,共同怀念父母的恩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薛尚书入蜀:这是一首送别诗,主题是送友人薛尚书前往四川任职。
2. 卑情不敢论:表示诗人对自己的情感谦虚地不敢过多谈论。
3. 拜首入辕门:表示诗人恭敬地向薛尚书行礼。
4. 列郡诸侯长:指薛尚书即将担任的各地州郡的行政长官。
5. 登朝八座尊:形容薛尚书的地位尊贵,相当于古代朝廷中的八座官员。
6. 凝笳:表示肃穆的军乐。
7. 临水发:形容出发时的场景。
8. 行斾:指行进中的仪仗队。
9. 向风飜:表示队伍在风中飘扬。
10. 几许遗黎泣:表示多少百姓为薛尚书的离去而哭泣。
11. 同怀父母恩:表示共同感激薛尚书带来的恩情,就像对待父母一样。
去完善
赏析
《送薛尚书入蜀》这首诗歌描绘了送别时的心情和对薛尚书的敬仰之情。首句“卑情不敢论”表现了诗人谦卑的态度,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薛尚书的尊敬。接下来的两句“列郡诸侯长,登朝八座尊”则是对薛尚书的赞美,描述了他的地位和声望。
接着,诗歌通过描绘“凝笳临水发,行斾向风飜”的场景,展现了送别时的情景,既有忧伤又有敬意。最后两句“几许遗黎泣,同怀父母恩”则表达了人民对薛尚书的感激之情,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薛尚书的敬仰和敬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薛尚书入蜀》是唐代诗人严维在唐玄宗天宝末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朝廷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四伏。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严维已经步入晚年。他的前半生曾仕于朝,担任御史大夫、尚书右丞等职,但在政治斗争中被贬谪至福建,后又因病辞官回乡。晚年时期的他,虽不再身处庙堂之高,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间疾苦。
这首诗歌创作的时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夜,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唐朝的繁荣盛世已逝,另一方面,战争带来的灾难和苦难却在不断加剧。严维在诗中以“送君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