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喜崔补阙见寻
鹿袖青藜鼠耳巾,潜夫岂解拜朝臣。
白屋藜床还共入,山妻老大不羞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披着青色藜草做成的鹿袖围巾,缩着老鼠耳朵状的布料,这位潜藏在民间的高士怎么也不肯去拜见那些朝廷的官员们。与他一同走进那用白茅覆盖、以藜草铺就的屋子,我的妻子虽然年纪大了,也并不觉得有何丢人之处。
去完善
释义
鹿袖:鹿皮袖套,古代隐士常用之物。
青藜:一种青色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读书写字。
鼠耳巾:老鼠耳朵形状的头巾,古人用作头巾。
潜夫:隐士的谦称。
白屋:茅草屋,指简陋的房子。
藜床:用藜草编织的床铺。
山妻:对自己的妻子的称呼,通常指贫贱之妻。
老大:年纪大的意思。
不羞人:不因自己的贫困而觉得羞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与朝廷官员的邂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礼节的不屑。首句“鹿袖青藜鼠耳巾”,以动物为喻,形象地描绘了隐士的服饰和形象,暗示了他们的野性和独立精神。次句“潜夫岂解拜朝臣”,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观点,隐者不懂朝臣的礼仪,表达了他们对世俗礼节的鄙视。
第三句“白屋藜床还共入”,写两位身份迥异的人一同进入简陋的居所,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的价值观。最后一句“山妻老大不羞人”,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表现出他们一家人的豁达与乐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喜崔补阙见寻》是唐代诗人刘言史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元年间(785-805年)。
在这段时间里,刘言史经历了科举失败,官场上的挫折使他厌倦了世俗的纷扰,决定在山中隐居。尽管他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高脱俗的品质。因此,当他的好友崔补阙来到山中小屋拜访他时,他感到由衷的喜悦。
贞元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但诗歌文化仍然繁荣昌盛。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情感,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种时代氛围无疑为刘言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综上,《山中喜崔补阙见寻》这首诗反映了刘言史在贞元时期的生活经历、人生态度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虽然他身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以优雅的诗句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