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渔父词

标题包含
渔父词
泽鱼好鸣水,溪鱼好上流。 渔梁不得意,下渚潜垂钩。 乱荇时碍楫,新芦复隐舟。 静言念终始,安坐看沈浮。 素发随风扬,远心与云游。 逆浪还极浦,信潮下沧洲。 非为徇形役,所乐在行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7-约760年),字储光羲,号瀛洲野客,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市)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与孟浩然、王维等人齐名,被誉为“王孟韦柳”之一。 储光羲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唐...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池塘里鱼儿喜欢在水面跃动鸣叫,溪流中的鱼儿则向往上游的地方。 渔夫在渔梁上捕捞并不如意,于是转而在下游的水边潜伏着垂钓。 绿色的浮萍时常阻碍船桨的划动,新生的芦苇又常常隐藏了小舟的影子。 静静地说来要思考事物的始终,安然地坐着观察事物的沉浮。 头发随着微风飘散,心灵向远方遨游。 海浪翻滚仍然朝着岸边前进,潮水依时退去让海岸显露出来。 这并不是为了追求外物的享受,而是乐于享受这份悠然自得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渔父词》: 此题目并非传统古题,而是现代学者为了区分不同版本的《渔父词》而加上去的。《渔父词》本是一种词牌,常见于唐代文人诗作中。 1. 泽鱼好鸣水,溪鱼好上流:泽鱼喜欢在水边鸣叫,溪鱼喜欢在溪流上游活动。 2. 渔梁不得意,下渚潜垂钩:渔梁指捕鱼之地,不得意即表示在此地捕鱼并不顺利;下渚,指下游的湿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捕鱼未遂的情况。 3. 乱荇时碍楫,新芦复隐舟:荇,水生植物,会阻碍船只划行;新芦,刚刚长出的芦苇,可能让船体隐身。 4. 静言念终始,安坐看沈浮: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定,即使身世沉浮也能安然面对。 5. 素发随风扬,远心与云游:诗人用白发随风飘动的形象比喻自己高洁的心境,以及向往自由生活的愿景。 6. 逆浪还极浦,信潮下沧洲:极浦,遥远的地方;信潮,定期到来的潮水。这两句描绘了渔父面对艰险仍然坚持前行的画面。 7. 非为徇形役,所乐在行休:诗人并非为生活所迫从事渔夫职业,而是在闲暇时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渔父词》以水乡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储光羲捕鱼生活的情景。首句“泽鱼好鸣水,溪鱼好上流”展现了鱼儿在水中的自由状态,为下文铺垫了气氛。接下来的诗句“渔梁不得意,下渚潜垂钩”描述了诗人在捕鱼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在接下来的四句中,诗人通过对水中乱荇和新芦的描绘,表现了自己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宁静的心态。通过“静言念终始,安坐看沈浮”的诗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豁达。 接下来,诗人通过“素发随风扬,远心与云游”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接下来的诗句“逆浪还极浦,信潮下沧洲”则描绘了诗人逆流而上,勇往直前的画面。 最后两句“非为徇形役,所乐在行休”表达了诗人虽然生活在困顿之中,但并不为世俗所累,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与宁静。整首诗既描绘了诗人捕鱼生活的艰辛,也展示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渔父词》是唐代诗人储光羲创作的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词牌诗。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755年至760年之间,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使得许多士人开始反思功名利禄,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 在这个阶段,储光羲的人生际遇也发生了变化。他原本在朝为官,但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的影响,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权力纷争感到失望,最终选择辞官回乡,过上隐居的生活。在他的笔下,渔父的形象成为了自由、独立、与世无争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唐代的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佛教、道教的传播,人们对宗教信仰的热情逐渐高涨,许多人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逃避现实的纷扰。在这种背景下,以储光羲为代表的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隐逸文化的创作,用诗词抒发自己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综上所述,《渔父词》的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时期的动荡时局、储光羲的人生际遇以及唐代社会风气的变化。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渔父词》成为一首反映时代特征和人们心态的佳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