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灵石修造

标题包含
送灵石修造
灵石有殿不知年,日炙风吹太可怜。 今日诸郎争著力,要令突兀在人前。 人前莫作土木见,八面浑无刀斧痕。 似此殿成安底佛,释迦弥勒是他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块神奇的石头上,有一个古老的庙宇,历经岁月沧桑,饱受日晒风吹,让人叹为观止。今天,一群热血青年争相努力,立志要让这个庙宇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此庙宇面前,我们不应将其视为普通的土木建筑,因为它四面八方都看不到刀斧的痕迹。这座庙宇建成时供奉的是哪位佛祖呢?原来,释迦牟尼和弥勒是它的后代。
去完善
释义
1. 灵石:指山西灵石县境内的灵石寺,为唐代建筑,是禅宗祖庭之一。 2. 太可怜:指灵石寺历经风吹日晒,破败不堪。 3. 今日诸郎:指当时修建寺庙的工匠们。 4. 要令突兀在人前:“要”意为务必;“突兀”形容出类拔萃,这里借指雄伟壮观的庙宇。这句是说希望庙宇建成后能令人叹为观止。 5. 人前莫作土木见:告诫人们在观赏这座庙宇时不要只看到它的建筑材料,而要去欣赏其工艺之美。 6. 八面浑无刀斧痕:描述庙宇建筑精致,没有明显的斧凿痕迹,表明建筑师技艺高超。 7. 安底佛:意指供奉在庙宇里的佛像。 8. 释迦弥勒: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菩萨。 9. 他孙:意为他们是佛祖的弟子和传人。
去完善
赏析
《送灵石修造》是一首描绘寺庙修建过程的古诗。诗人以灵石寺为起点,表达了对于寺庙修建的关心与期望。“灵石有殿不知年,日炙风吹太可怜”,描述了灵石寺已有悠久的岁月,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让人感叹不已。而接下来的诗句则透露了诗人对于修缮工程的期待和信心:“今日诸郎争著力,要令突兀在人前。” 这里的“诸郎”,是指参与修建的工匠们,他们的努力要让寺院建筑更突显于人世之间。 诗人进一步想象了修复后的寺庙风貌:“人前莫作土木见,八面浑无刀斧痕。” 这句中,诗人表明,寺院的修复应尊重其历史原貌,不流于一般的土木工程,而是力求保留原有的自然风味和古朴质感。这种追求境界超脱的工匠精神正是诗人的赞美对象。 最后两句诗, “似此殿成安底佛,释迦弥勒是他孙”,表明了诗人寄寓的期盼:如能完成这样高质量的修复,这等规模宏大的寺庙将会成为佛法弘扬的重要载体,而佛祖、弥勒等圣者将能继续在此安身立命,庇护信众。诗人以此表达了他对寺庙复兴以及对佛教精神的崇敬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灵石修造》是南宋时期释慧空所作。释慧空在南宋时期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僧人,他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宗教情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左右,此时正值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释慧空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较为曲折,他曾云游四方,参访名山大川,寻求佛法真谛。他在江南地区结识了许多高僧大德,互相交流切磋,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这首诗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的感悟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 在同一时间段内,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国不断南侵,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这个动荡时期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支持,许多文人墨客也纷纷投身于佛学研究。释慧空正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