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井
疾风驾海生春潮,岩根石井澹不摇。
是中何曾得通理,而以名字悬岩腰。
道人眼空君勿怪,大小混融无杂坏。
呼僮探井濡砚时,是君砚中有沧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席卷海面,春意盎然的海潮涌动,山岩之下的泉眼却淡定如初,波澜不惊。在这深邃之中,蕴含着通达天地的道理,因而得名于悬崖之上。道人的眼光高远,你可不要责怪他,天地之大,万物皆可融合,毫无杂质损坏。当叫仆童去取水研磨时,你的砚台中,已然蕴含了浩瀚的海洋。
去完善
释义
《通海井》:本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春天经过海边悬崖时,看到"通海井"这口连接大海的岩根石井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对世界的广阔性、包容性的理解。
注释:
1. 通海井:一种与大海相通的古井。
2. 疾风驾海生春潮:描述春天的海风席卷海面产生涨潮的景象。
3. 岩根石井澹不摇:描述通海井位于悬崖下方,虽然受到海洋的影响但岿然不动的样子。
4. 是中何曾得通理:意思是这个通海井的内部原理如何,表达作者对自然的奥秘的好奇。
5. 而以名字悬岩腰:形容这口井的名字悬挂在悬崖中间。
6. 道人眼空君勿怪:作者自嘲自己因观察自然景色而看起来目空一切,希望读者不要责怪。
7. 大小混融无杂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混融无杂的。
8. 呼僮探井濡砚时:呼唤仆人取井水研磨毛笔。
9. 是君砚中有沧海:赞美这井水的广阔如海。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古诗题为“通海井”,作者是释慧空。诗的开篇描绘了疾风吹拂着大海,引发了春天的潮水,而山岩脚下的石井却平静如常,不受风浪的影响。这里暗示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二句中,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个井水虽然名为“通海井”,但其中并没有通海的道理,那么为什么要在悬崖上挂上这个名字呢?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真理的探索。
在第三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修道人的心志虚空,不会因为你的质疑而感到被冒犯。诗人认为,无论是大是小的事物,只要能够融入整个世界的循环之中,就不会受到破坏。这句诗传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智慧。
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想象唤来童子取井水湿润砚台,以此强调即使是在小小的砚台中,也能体会到沧海桑田、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这首诗以“通海井”为题,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于宇宙万物和谐共处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通海井》是北宋时期释慧空所作的一首诗,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百姓生活困苦。
释慧空,北宋时期著名诗僧,以其才情横溢、诗词歌赋传世。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王朝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疾苦。诗人通过观察民生,表达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心之情。他游历各地,体察民情,写下了许多抒发民情的诗篇。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到了通海井这个地名进行创作。通海井在宋朝是一个繁荣的港口,但由于战争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这里的经济逐渐衰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在此感受到了民众的疾苦,以此为契机创作了这首充满悲悯情怀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