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与符侍者

标题包含
与符侍者
秀峰三圣堂中,符也曾职其事。 节制火筯香匙,使得灯笼露柱。 圣僧颈上下来,天台山中入去。 通玄不是人间,忽雨忽晴忽雾。 出门且莫匆匆,道取末后一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秀峰的三圣殿里,符也曾经负责过这些事情。 他管理着火把、香炉,让灯笼和露珠相得益彰。 神圣的僧侣从高高的台阶上走下,又走进天台山的深处。 那里有超乎世俗的智慧,时而下雨,时而放晴,时而雾气弥漫。 出去的时候不要急急忙忙,要知道最后一句话才是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秀峰:指南岳衡山诸峰。 2. 三圣堂:供奉三位圣贤的殿堂,这里指寺院。 3. 符也:法号,人名,即诗题中的“符侍者”。 4. 职:负责管理。 5. 事:工作。 6. 火筯:火种,此处指香炉里的香火。 7. 香匙:舀香的工具。 8. 灯笼:挂于寺庙门前的灯。 9. 露柱:佛教用语,露出地面的柱子,比喻不隐喻。 10. 圣僧:有修养的僧人,此处借指高僧大德。 11.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的著名山水胜地,以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闻名。 12. 通玄:通达佛理,领悟幽深的禅意。 13. 忽雨忽晴忽雾:形容天气变幻莫测,暗示佛性犹如幻影,难以捉摸。 14. 出门:出寺门。 15. 莫匆匆:不要急急忙忙。 16. 道取:引申为修行求道的途径。 17. 末后一句:最后的禅机,揭示佛性的箴言。
去完善
赏析
《与符侍者》这首诗是宋朝释慧空所作,描绘了诗人与符侍者在寺庙中的对话和场景。诗歌以秀峰三圣堂为背景,通过描述符侍者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展现了诗人的智慧和幽默。同时,诗人又以“圣僧颈上下来,天台山中入去”表达了佛教哲理和对人生无常的理解。最后,诗人劝告人们不要急于追求名利,而应该关注生命的真谛。整首诗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充分体现了释慧空的诗词造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符侍者》是南宋诗人释慧空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但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民族矛盾依然尖锐。 在这一年里,释慧空作为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他途经江西庐山,结识了当地的道士符侍者。两人相交甚欢,共同探讨佛法道义。诗人以“不羡王乔辈,闲眠曝日身”的描述,表达了对这种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在诗歌中,释慧空描绘了一幅与世无争、与自然共处的画面,体现了禅宗佛教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和超脱物外的思想境界。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一部分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