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化士
一偈普送诸人,诸人同乘一偈。
持遍万户千门,个个不落第二。
有则直是当阳,无则极难回避。
有无二彼俱收,丹山与汝巴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首诗送给大家,大家一起感受这首诗的美好。
让这诗传遍千家万户,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魅力。
如果有,那就是直面阳光;如果没有,那将是很难回避的问题。
无论是有没有,我们都要接受它,就像丹山和你们一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化士:指云游四方,劝募化缘的僧人。
2. 释慧空:北宋时期的高僧,佛教禅宗著名禅师。
3. 一偈:一个偈子,即一段具有哲理的诗歌。
4. 诸人:众人,所有人。
5. 同乘一偈:共同乘坐同一首偈诗。这里比喻众人都理解并接受了禅宗的思想。
6. 持遍:传播遍布。
7. 万户千门:指千家万户,形容广泛传播的范围。
8. 第二:第二种,这里指其他途径或方法。
9. 当阳:佛教禅宗术语,指直指人心,不拐弯抹角的方式。
10. 无则:如果没有的话。
11. 极难回避:极其难以避开。这里表示如果不理解禅宗思想,就很难避而不谈。
12. 二彼:两种情况,这里指有和无两种状态。
13. 丹山:道教术语,指炼丹的过程。这里借指修行过程。
14. 巴鼻:佛教禅宗术语,指修行的要领和方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化士”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佛学禅理的独特理解和领悟。诗中通过“一偈普送诸人,诸人同乘一偈”的表述,表达了佛法无二、众生平等的观念,强调了佛法的普世价值。接下来,诗人又以“持遍万户千门,个个不落第二”来强调佛法的普及和深入人心,说明了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能够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然后,诗人通过“有则直是当阳,无则极难回避”的描述,揭示了佛法的有无两面,说明了对佛法的理解不能片面,应该全面把握。最后,诗人以“有无二彼俱收,丹山与汝巴鼻”的总结,再次强调了佛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呼吁人们在修行过程中要兼顾有无两面,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整首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展现了作者对佛学禅理的深刻领悟和高超的表达技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化士》是宋代诗人释慧空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北宋时期,禅宗文化盛行,诗歌与禅宗思想紧密结合。释慧空作为一位禅僧诗人,他的诗作往往具有深厚的禅宗哲理意味。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化士”的告别场景,表达了禅者之间彼此珍重、互相成全的真挚情感。
释慧空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庙林立,僧侣众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禅宗内部的教派纷争也逐渐加剧。释慧空在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自己的诗作表达了对禅宗和谐共处的期许,以及对禅宗传统精神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