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上人归塔慧力空印和尚灵骨于西山
古佛大塔广,量廓虚空界。
凡圣位其中,如光无杂坏。
出生与入灭,一一得自在。
众生迷本心,当处自留碍。
良哉空印师,火后灵骨在。
凭谁密安置,有子如行辈。
山为碧玉环,水作青罗带。
巍巍镇巍巍,永下诸天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佛大塔宽广无边,覆盖整个虚空世界。
无论凡夫还是圣人,身处其间犹如光明纯净毫无污染。
生于世间和寂灭之时,都能得到无拘无束的自由。
众生迷失了真实的心,无形中为自己设下了障碍。
称赞空印大师的高尚品质,火灾后遗骨仍在。
让谁来秘密地安放这遗骨,有个弟子如同他的品行。
青山环绕,碧水飘带,塔寺威严壮硕永不倒下,令众生敬仰膜拜。
去完善
释义
1. 广:这里指广大的范围。
2. 量廓:量化空间的范围。廓,范围、界限。
3. 虚空界:佛教用语,指没有实质、无所不在的空间。
4. 凡圣:普通人和圣人。
5. 出生与入灭:出生是生命起源,入灭是生命的终结,比喻生死轮回。
6. 本心:佛教术语,指的是人人本具的清净无染之心。
7. 当处:所在之处。
8. 留碍:阻碍,妨碍。
9. 空印师:此处指代上文提到的“塔慧力空印和尚”,一位高僧。
10. 火后:火化的意思。
11. 凭谁:依靠谁。
12. 如行辈:像行者一样的人。
13. 碧玉环:形容西山的美丽景色。
14. 青罗带:喻指清溪碧水。
15. 镇巍巍:形容塔的高大庄严。
16. 诸天:佛教用语,指各种神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塔慧力空印和尚的德业和高尚品质。诗人首先描绘了大塔的宏伟景象,指出其中的空间足以容纳一切凡圣,如同光芒一般纯净而无杂。接着,诗人表达了出世与入世的自在境界,并指出众生往往迷失自我,陷入执着和困扰。而空印法师作为一位得道高僧,即使在火后,仍留下了不朽的灵骨,体现出他的生命力和信仰的力量。
接下来,诗人提到空印法师的儿子——行上人,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诗人将群山比喻成碧玉环,将流水比作青罗带,以此象征山的峻峭和水的美妙,凸显了大自然的美轮美奂。最后,诗人以“巍巍镇巍巍”来形容塔的壮丽,意味着塔将永远成为人们的敬仰之地,受到众生的朝拜。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空印法师及其后代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感慨,展现了深厚的佛教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送行上人归塔慧力空印和尚灵骨于西山》是南宋时期的诗僧释慧空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这是一个政局动荡、民生疾苦的时期。
释慧空,又名白云子,是一位在南宋时期著名的诗僧。他的生平事迹并未详细记载,但据史书记载,他曾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灵隐寺出家为僧。在他的时代,南宋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兵屡次南下侵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对释慧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首《送行上人归塔慧力空印和尚灵骨于西山》中,释慧空表达了对于好友行上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时局的忧虑。“归塔”是指僧人圆寂后,将骨灰放入塔中,以示安息。这首诗的主题是送别,通过描述行上人归塔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敬畏。
与此同时,释慧空还提到了另一位禅师——慧力空印和尚。这位禅师在当时影响深远,他的灵骨被安放在西山,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释慧空通过赞美慧力空印和尚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对禅宗思想的认同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