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疏山化主
疏山开山矮师叔,手中木蛇称最毒。
近江无水山无柴,我昔到时无不足。
休论苦瓠与甜瓜,是圣是凡同一家。
但看开山好基业,与伊随分著些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疏山开山修士虽身材矮小,手中的木蛇却是最致命的武器。
附近江边没有水源,山上也没有柴火,但我过去的时候并不感到匮乏。
不要争论苦涩的葫芦和甜蜜的甜瓜,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都是同一家庭。
只看开山的良好基础,给他们一些随分的帮助。
去完善
释义
1. 疏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境内的一座佛教名山;
2. 开山:指开创佛教事业,此处的“开山”也指的是创建疏山寺的师傅;
3. 矮师叔:指在山上修行的僧侣;
4. 木蛇:一种供僧人修炼禅定的道具;
5. 近江:此处应该是指靠近长江一带;
6. 无水山无柴:表示生活环境简陋;
7. 昔:过去;
8. 不足:不满足需求;
9. 休论:不谈论;
10. 苦瓠:指不好吃的葫芦;
11. 甜瓜:指好吃的瓜;
12. 是圣是凡:即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
13. 但看:只看;
14. 好基业:好的基础建设;
15. 伊:他,这里指开山的师傅。
去完善
赏析
《送疏山化主》是一首描绘僧人与尘世关系的诗作。诗人以疏山化主为例,表达了对于僧人融入世俗生活的看法。“疏山开山矮师叔”表明了该诗的主角,一个在山上修行的僧人,“手中木蛇称最毒”暗示出他在修行中掌握着至高的智慧,但同时他也深谙世事。
“近江无水山无柴,我昔到时无不足”则是讲这个僧人虽然身处山林之中,却能自给自足,并无任何匮乏。这与现代人们经常追求的物质享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休论苦瓠与甜瓜,是圣是凡同一家”,这是说无论是不是僧人,无论是困苦还是舒适的生活状态,在生命本质面前都是一样的。这种态度是对宗教境界的深透理解,也体现出诗人对待生活的豁达胸襟。
“但看开山好基业,与伊随分著些些”则表示这个僧人虽然超脱尘世,但却不忘关心和关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他愿意和世人共享一些幸福和喜悦,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慈悲和对人性的尊重。整首诗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展现了一个修行者的智慧和品格,给人以深深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疏山化主》是南宋诗人释慧空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在这一年代,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在北方的金国入侵之下,国家的边境仍然受到威胁,民间也时有战乱发生。
释慧空(生卒年不详)是一位在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僧人。他在当时的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的诗篇而闻名。释慧空在创作这首《送疏山化主》时,可能已经年迈,但仍然是诗坛上的活跃人物。他可能在晚年时期创作了这首诗,以此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这段时期,南宋的佛教文化非常发达,有许多著名的寺院和僧侣。释慧空本人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在这首诗中,他以禅意入诗,表达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世间无常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景象以及诗人个人的信仰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