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德上人莫作言语
凡物得其时则鸣,鸣之大者唯雷霆。
使雷常鸣不以节,人忘修省孰震惊。
往时耆年深此旨,十度发言九度已。
更有宝云多口师,每见僧来面壁耳。
岂似而今文字禅,骈头竝驾争后先。
愿公藏此千钧重,等闲不射射必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切事物在适当的时候都会发出声响,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雷霆之声。
如果让雷声常常响动,人们就会忘记自我反省,又有谁能被震撼呢?
过去的贤者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往往沉默寡言。
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每当看到僧人,他们就避之不及。
哪像现在的文字游戏,大家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
希望你能够珍视这份重量,不轻易发表言论,而一旦开口就能直指人心。
去完善
释义
1. 时:季节。
2. 雷霆:即雷电,比喻声音巨大。
3. 以节:按照一定的规律。
4. 修省:指修身反省。
5. 耆年:老年。
6. 旨:意义,主旨。
7. 宝云:诗中指的一个高僧。
8. 文字禅:一种通过文字表达禅宗思想的方式。
9. 骈头竝驾:意指并驾齐驱,不分高下。
10. 千钧重:形容极其重要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劝德上人莫作言语》是宋释慧空创作的一首古诗。诗人以自然界的雷霆作为比喻,强调适时鸣响的重要性。“雷霆”虽震撼人心,但若时常鸣响,人们便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惊愕与警醒。同样,修行之人也应适时地说话,而不是随意发表意见。老年的修行者们深谙此理,他们常常三缄其口,即使遇到访客也只是听而不语。而那些热衷于言辞的僧人却不然,他们时刻都在说话,以至于听到的人似乎都会忽略他们的存在。诗人对比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揭示出过分热衷于言论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即削弱人们的自省和内心修炼。他希望德上人在关键时刻才发声,这样才能突显话语的重量和价值。整首诗揭示了适时沉默、适度表达的哲理,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劝德上人莫作言语》是宋代著名诗僧释慧空创作的一首劝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末期,公元11世纪左右。在这个时期,宋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社会动荡不安。释慧空作为一位诗僧,在佛法修行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的现实问题。
在这段时间里,释慧空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早年出家为僧,勤奋修行,逐渐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他也感受到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更为深沉的社会关怀和人文精神。
在这一时期,宋朝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严重,民间疾苦深重。释慧空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观照世间,希望通过诗歌劝诫人们要珍惜当下,勿做无谓的口舌之争。因此,《劝德上人莫作言语》这首诗以“闭口深藏舌”的教诲,启示人们在复杂纷扰的尘世中保持沉默,克制浮躁,潜心修行,从而实现人生的超越和解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