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韩国文忠富公哀词 其五
达观定知无怛化,常情未免怆离魂。
邛山土厚虽埋玉,遗烈余芬万古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看透了世事的宁静无波,还是会感到离别之情的哀伤。
尽管英雄已逝,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仍然流传万世。
去完善
释义
1. 达观:指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或通达的见解。
2. 定知:肯定知道。
3. 无怛化:意思是没有什么能使生命停滞。
4. 常情:普通的心情或感情。
5. 怆离魂:表达悲痛之情。
6. 邛山:位于四川省的一座山,这里借指富公墓所在地。
7. 土厚:土地厚实。
8. 埋玉:意指埋葬优秀的文人或官员。
9. 遗烈:留下的功业。
10. 余芬:剩余的香气,喻指声誉流传后世。
去完善
赏析
《太尉韩国文忠富公哀词 其五》这首诗歌是文彦博为悼念亡友韩琦(字稚圭)而作。诗人以“达观定知无怛化”开篇,强调相信死者会因达观而摆脱痛苦的转化,表达对亡友的宽慰和敬仰之情。“常情未免怆离魂”则表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的悲伤和难舍之情。
紧接着的“邛山土厚虽埋玉”揭示了韩琦的最终归宿,虽然英雄已逝,但他的美德和高尚品质如同邛山的土壤一样厚重,依然影响着后世之人。最后的“遗烈余芬万古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韩琦人格与事迹长久流传的信念,他坚信韩琦的伟业和影响将万古流芳,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佳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尉韩国文忠富公哀词 其五》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彦博为悼念挚友韩琦所作的挽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在这个时期,文彦博和韩琦共同经历了北宋政治的重大变革。当时宋神宗赵顼继位后,积极推行王安石的新法,以图改革积弊,振兴国家。然而新法的实施却引起了朝野的激烈争论,文彦博和韩琦等人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在这个背景下,韩琦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受到排挤,被贬至外郡任职。而文彦博也由于反对新法,辞去了相位,改任枢密使。尽管两人身处困境,但他们始终坚守道义,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在韩琦去世后,文彦博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太尉韩国文忠富公哀词 其五》,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挚友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