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
坡翁文字妙来今,仙去遗踪杳莫寻。
惟有石钟还好在,未须霜降自清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诗人坡翁的文字至今仍美妙无比,但他早已离去,留下的踪迹难以寻觅。唯有那座石钟依然屹立在原地,还未等到霜降时,它便已发出清晰的声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坡翁:这里指苏东坡。东坡是他的号,坡翁是尊称。
2. 文字妙来今:苏东坡的文学才华无人能及。
3. 仙去遗踪:指苏轼已经离世,留下的痕迹已无法追寻。
4. 石钟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与苏东坡有关联。
5.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气温逐渐下降,植物开始枯萎。
6. 清音:清澈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石钟山》是一首描绘石钟山的诗,诗人借用了苏轼(字东坡)的名句“未须霜降自清音”来表达石钟山的美景。全诗大意是:苏轼的文字神奇美妙,但他已经仙逝,留下的遗迹难以追寻。唯有石钟山仍然屹立在那里,不需要借助霜降的自然现象也能发出清澈的声音。这首诗通过对石钟山的赞美,表达了对苏轼才情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钟山》是南宋著名诗人喻良能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1年,正值宋金对峙时期。在这一年,作者喻良能辞官回乡,开始了隐居生活。他的家乡位于浙江绍兴,紧邻长江中下游地区,当时这一带战事频繁,民生疾苦。
在诗中,喻良能通过对石钟山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石钟山因钟声如击钟而得名,喻良能将这座山比喻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无数战争与和平的故事。他写道:“客船晚泊常惊起,钟磬声中睡不得”,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恐惧与不安。
同时,喻良能也对国家的未来抱有希望。他相信,只要民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定能够战胜外敌,实现和平统一。这种信念也体现在他的诗句中:“众峰屹立俱如削,独此山空远有声”。这里的“独此山空远有声”既是对石钟山的赞美,也是寓意国家的实力和潜力。
总的来说,《石钟山》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体现了喻良能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