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草棘
草虽至微物,禀气何不同。
瑞者为灵芝,大抵和所钟。
薰者为兰荪,芬香播春风。
人知外秀异,胡不原诸中。
奈何一种类,亦费造化工。
沾濡足雨露,山川徒茂丰。
畏冗无地著,无足比蒿蓬。
成熟不堪食,但逞毫芒锋。
除却刺人衣,此外无余功。
惨虽未荆棘,包藏固难容。
因行为芟除,当路靡留踪。
害物亦害己,去汝如去凶。
安得天地间,榛翳亨衢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植物,但它同样具有呼吸的能力。
其中有一些是吉祥的灵芝,大概是因为它们顺应了大自然。
还有一些散发着芬芳,像兰花和芷若一样在春天里传播香气。
人们只知道外表的美丽和奇异,为什么不探索它们的内在呢?
遗憾的是,这种种类的花草虽然也需要人工种植,却只能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
它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多少美丽,反而让人们感到麻烦。
这种草虽然成熟但不能食用,只有细小的茎叶能显示出它的存在。
除了偶尔刺破衣物外,它对人类没有任何帮助。
尽管它没有荆棘那么有害,但这种无所作为的状态也很难被人们接受。
所以我们要采取行动来消除这些杂草,让道路畅通无阻。
这种草既伤害了其他生物也伤害了自己,清除它们就像是除去了一个隐患。
希望在未来,天地之间再也没有这种杂草阻挡我们的道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瑞者:即瑞草,泛指吉祥的草。
2. 和所钟:和,和睦;钟,集中,凝聚。意指天地万物共同钟爱的和谐之景。
3. 薰者:具有芬芳香味的草。
4. 兰荪:即兰花。
5. 人知外秀异:人们通常只欣赏外表美好和独特的植物。
6. 原诸中:探究它们的内在本质。
7. 奈何一种类:无奈这种类型的草。
8. 沾濡:被雨水或露水沾湿。
9. 山川徒茂丰:徒,白白地;茂丰,茂盛繁荣。意指草木徒然占据丰富资源。
10. 畏冗无地著:畏惧杂草繁多而无立足之地。
11. 无足比蒿蓬:无法与蒿子、蓬草等普通植物相提并论。
12. 成熟不堪食:指杂草成熟时并不能供人食用。
13. 但逞毫芒锋:意指只会令人烦恼的杂草。
14. 除却刺人衣:除去对人衣物造成伤害的杂草。
15. 惨虽未荆棘:虽然还不能等同于荆棘那样严重的危害。
16. 安得:如何才能。
17. 榛翳:榛,丛生的树木;翳,遮盖。榛翳指丛生的草木。
18. 亨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去草棘》,作者是南宋的陈文蔚。这首诗通过讲述草之细微,反映出社会的复杂现象。诗人以草木为喻,提出了一个关乎人类社会的问题:如何避免草莽榛翳的危害,创造一个通达的社会环境。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草之细微和种类繁多,揭示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共性。这些看似渺小的生命,却能因为不同的环境而呈现出迥异的形态,有的具有神奇功效(瑞者),有的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薰者)。
然而,并非所有的草都能带来正面的影响。有些草虽然得到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却只会生长成为充满危害的植物。它们徒有表面的茂盛和锋芒,却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除了给人或动物带来短暂的刺痛外,别无他用。诗人以此暗示社会中那些心怀叵测、只图个人私利的小人。
紧接着,诗人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那些充满危害的植物。尽管它们没有荆棘那样直接的杀伤力,但其潜在的威胁也不容忽视。这些植物堵塞了道路,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诗人呼吁要像清理杂草一样消除这些恶劣的影响,让通达的大道重现于人间。
最后,诗人总结道:去除了害人害己的草莽,自然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享受到人生的幸福。整首诗借助于自然界的现象,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去草棘》是南宋著名诗人陈文蔚的一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依然尖锐。
在这一年里,身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陈文蔚深感到国家命运的沉重。他看到农村民生艰难,农事繁忙,农民为了生计而不懈努力。因此,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写下了这首描绘农民辛勤劳动的诗篇。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去除杂草荆棘的场景进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深敬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杂草荆棘丛生,生态环境恶劣,农民生活艰辛。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和不公。
此外,这个时代是南宋时期,也是一个文学繁荣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辛弃疾、陆游等著名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