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成禅者
曹溪流,非止水。
一点忽来,千波自起。
直须钓鼇钓鲸,莫问得皮得髓。
君不见石头有言兮,圣不慕他,灵不在己。
成禅成禅,谁家之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曹溪之水,并非平静如止水。
不经意间的一点波动,便激起千层波浪。
必须具有钓鳌钓鲸的雄心壮志,不要计较是否得到精髓。
您没看到石头上写的话吗?圣人不会羡慕别人,灵气不在于自身。
成佛成佛,哪个家族的子弟才能成就呢?
去完善
释义
1. 曹溪:地名,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南。曹溪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道场,该地的水被认为是修行的象征。
2. 非止水:这里指曹溪的水不断流动,寓意修行不停止。
3. 一点忽来:指禅宗悟道时的顿悟体验,如同水中的一点波纹,引发无数的思考。
4. 千波自起:意指悟道之后,各种思考如潮水般涌现。
5. 钓鼇:钓鼇是一种比喻,意味着求道的过程需要克服困难,如同海中钓鼇。
6. 得皮得髓:得皮是指得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得髓是指理解事物的本质。这里是说学习禅宗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而要深入理解其内涵。
7. 石头有言:指石头希迁禅师的教诲。
8. 圣不慕他,灵不在己:这是石头希迁禅师的话,意思是圣人不会羡慕别人,他们的灵性不在于外在的表现。
9. 成禅成禅:这里是重复强调“成禅”一词,意为达到禅定的境界。
10. 谁家之子:这里是反问的语气,意为究竟是谁家的孩子能够领悟禅宗的真谛。
去完善
赏析
《送道成禅者》是宋初禅宗诗僧释重显所作的一首表达禅意哲理的诗歌。诗人以曹溪流水为喻,探讨心灵的波动与顿悟之理,借以展示佛家的智慧与境界。诗歌巧妙地运用了水波、钓鼇钓鲸等形象,使得哲理思考和禅宗精神得以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诗人还提醒人们要关注自我,而非向外寻求,体现了禅宗倡导的内省、自主的修行方式。在结尾处,通过引用石头禅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对禅宗精神的追求和领悟。全诗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体现了禅宗诗人重显对于佛教教义的独特见解及深邃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道成禅者》是北宋时期禅宗大师释重显(980-1052)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名叫“道成”的禅者的离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境界的深刻理解。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即北宋时期,禅宗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释重显作为一位杰出的禅宗大师,他在这一时期积极参与禅宗传承和弘扬工作,为禅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重显正处于他人生的辉煌时期。他不仅在佛学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禅宗实践中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禅法独特,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同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统治者和民间的广泛重视和支持。这使得禅宗得以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和壮大,成为影响深远的宗教流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