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谹父小雨秋凉
时丰报祀拂黄收,共说金穰更几秋。
树染烟浓山着色,月临天迥水明楼。
盈囷黍答三时力,七字诗销万斛愁。
饱饭哦诗醉山月,不妨归老一扁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丰收的季节里人们欢庆着祭祀活动,金黄的麦穗摇曳生姿。大家都在谈论这个丰收的季节可以持续多久,期待着更多的丰收之秋。
树木被烟雾笼罩,远处的山显得色彩丰富;月亮高悬在天空,映照着水面上的楼宇倒影。这些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稻谷的丰收源于三个季节的努力,而七言诗却能消除所有的忧愁。吃饱了饭、读着诗歌、沐浴着山间的明月,这也不妨成为归隐山林的乐趣所在。
去完善
释义
1. 时丰报祀:时指季节,丰是丰收的意思,报祀指祭祀活动,总体意思是庆祝丰收的季节。
2. 黄收:指的是成熟的庄稼。
3. 金穰:指的是丰收的景象,这里的"金"是指庄稼成熟时的金黄色,"穰"是丰收的意思。
4. 树染烟浓:树林被烟雾熏染,显得颜色更深。
5. 月临天迥:月亮在天边升起,此处"天迥"是形容天地广阔的景象。
6. 水明楼:月光照在河面上,反射到岸边的楼房,使楼房看起来更明亮。
7. 盈囷黍:盈是满的意思,囷是古代的粮仓,此处用来形容粮食丰富。
8. 三时力:一年中的春耕、夏种、秋收三个时节的劳动。
9. 七字诗:这里指作者自己的诗歌作品。
10. 万斛愁:形容极多的忧愁。
11. 饱饭哦诗:吃过了晚饭开始吟咏诗歌。
12. 醉山月:沉醉在山间月色中。
13. 不妨归老一扁舟:这句表达了作者想要告老还乡,过上宁静生活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丰收的秋日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首联描绘了金黄色的丰收景象,预示着未来会有更多的金秋时节。颔联则通过山间染上一层浓厚的烟雾,月色下的水面波光粼粼等景物,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美丽。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辛勤劳动的成果感到满足,同时也通过作诗抒发内心的忧虑。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沉醉于美景中,追求宁静生活的理想。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谹父小雨秋凉》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王洋(字元渤)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78年(宋神宗熙宁年间),当时王洋任徐州知州。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雨初歇后的自然景色和人物心情,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王洋正处于人生的鼎盛时期。他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政绩卓著,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此外,他还是一位知名的文人墨客,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有着深厚的友谊。然而,这一时期也是北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时期,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行,朝野之间对于改革的看法产生了严重分歧。尽管王洋没有直接参与到这场政治斗争中去,但他的内心还是感受到了时代的波澜。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这种复杂的情境。一方面,王洋通过描绘秋凉的景象,表达了他在官场上的泰然自若;另一方面,他以“夜深露滴梧桐叶”这样的诗句,含蓄地表达了对时代潮流的忧虑。这种忧虑并非对个人命运的担忧,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关心。这正是王洋作为一位士人应有的担当和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