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
举世贪生不足评,舍生取义亦难明。
娥知有父不知死,当日何心较重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世界范围内,追求生存的欲望难以评价,但为了道义舍弃生命也不容易理解。尽管嫦娥知道父亲的遭遇,但她对生死之事并不了解,所以当时她心中无法权衡轻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举世:全世界的人;所有人。
2. 不足评:不值得评价。
3. 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
4. 明:理解,明白。
5. 娥:指曹娥,本诗主题人物。
6. 有父:指曹娥知道孝顺父亲。
7. 不知死:不知道危险的存在。
8. 当日:当时。
9. 何心:什么原因,什么想法。
10. 重轻:看重或轻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曹娥孝行为题,从“举世贪生”和“舍生取义”两个层面展开议论。诗人质疑世人对于生与义的片面理解,认为曹娥为了寻找父亲而不顾生死的行为才是更高尚的精神追求。
首联指出,世上的人们往往过于看重生命,而忽略了道义的重要,这是一种不足为道的观念。而对“舍生取义”的理解也存在误解,人们往往会过分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忽视了个人的生命安全。在这两者之间,诗人显然更倾向于后者,认为真正的勇气在于直面死亡而坚守道义。
颔联转向了曹娥的故事,赞美她在面对生死抉择时,以孝道为重,毫无畏惧地选择了救父。虽然她并不清楚死亡意味着什么,但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尽孝。这种纯粹的孝心超越了世俗的观念,使得曹娥成为了永恒的楷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曹娥》是南宋诗人杜范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也就是13世纪初叶。这个时期正是宋朝国势日衰,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
在个人经历方面,杜范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因政治立场坚定、廉洁奉公而受到百姓的爱戴。后来他因病辞官回乡,专心致力于诗歌创作和教育事业。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尤其擅长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内部社会矛盾尖锐,外部面临蒙古帝国的侵略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杜范以曹娥为题材,通过描绘一位普通女子的孝行,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坚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