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
忆昔初读南华篇,但爱闳辨如川源。
沉酣渐得见真理,驰骛造化游胚浑。
潜心四纪不知倦,间日讲解时寻温。
其言无端极放肆,大抵顺物尤连犿。
六经高深如韫椟,百氏蔽偏迷蹢阍。
伯阳语道最渊邃,中士尚或疑亡存。
竺乾权实信广大,妙用不出我藩垣。
伟兹三篇粹精奥,推本一化开幽{左亻右上民下日}。
反覆孝慈去愿誉,胎育仁义除诈谖。
情类相亲自才德,踶跂不立存朴惇。
寓言本为大方设,吊诡难与常人论。
祖尚玄虚灭理学,乖背宗旨由后昆。
遂矜放旷为任达,由此道真流亡反。
自非通识造闳远,安能超悟还淳元。
大钧斡旋本何有,相禅以种纷无垠。
载其形声直喑醷,感彼气类相嬗媛。
死生之辨在旦夜,梦觉之异分形魂。
神奇臭腐互美恶,蜩甲蛇蜕奚代迍。
卵胎无以易生种,风化自尔成虫蜫。
出入于机泯无际,始卒若环焉可扪。
芒乎万致始同体,明以一指弥滋繁。
异则肝胆为楚越,同则萧竹犹枅圈。
真宰难以眹迹见,灵台莫由形器援。
何者非彼何者是,孰为亲爱孰为怨。
六凿相攘有利害,两溢类妄成闹喧。
至细不必陋蛮触,倪大恶用惊鹏鲲。
天机所动体各适,足行岂异唾者喷。
外物既重内固拙,瓦注则巧金乃{左歹右上民下日}。
物之傥来莫御止,心所希跂俄屯{左上民右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忆昔初次研读《南华篇》,只觉得内容丰富如百川之源。沉浸其中逐渐领悟到真理,仿佛领略了造化的奥妙。连续四个季度都不感到疲倦,每天抽出时间来复习。书中的言辞没有固定的风格,大致顺应事物的变化发展。儒家经典理论高深如韫椟,诸子百家学说存在偏颇之处。老子对于道的阐述最为深刻,但有些士人仍怀疑其存在的真实性。佛教教义宏大且实用性强,它的妙用不会超出我的学识范围。这部书最为精粹且深奥,探讨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反复阅读它使得我们对孝顺、仁慈的理解去除掉过多的名利追求。书中各种比喻都是为了阐明大道,各种奇怪的说法不容易与普通人讨论。崇尚玄学的思想泯灭了理学,偏离了道德的宗旨。于是放任不拘的行为被视为通达,从此真正的道理反而日渐消失。如果没有广博的学识很难达到高度的理解,怎么能超越世俗回归淳朴呢?万物生长都由“道”主宰,互相继承生生不息。万物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感知它们之间的变化。生死的变化在于朝夕之间,梦境与现实的区别在于形魂之分。神奇的与臭腐的事物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蝉脱壳蛇蜕皮是在不断演进。蛋和胎都不能替代生命的起源,风吹日晒自然形成虫类。造化之机无处不在,开始和结束就像循环一样可以触摸。广大的世界都是由相同的物质构成,明确认识一个道理就能理解更多的知识。不同的东西无法统一,相同的东西相互依赖。真实的道理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心灵不能依靠具体的东西得到满足。一切都不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因为利益的冲突,人们之间产生了矛盾和争吵。小小的争执不必看得过重,过分争论只会引起混乱。从细节上看,事物并无差别;从整体来看,事物各自独立。真正的主宰无法被明显地看见,人的内心也无法被具体地描绘出来。什么样的人不是那样的人,什么是亲近什么是厌恶。内心的欲望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人们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天道无所不容,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自己走的道路跟别人有什么关系,何必为别人改变自己。别人所谓的不好对自己来说或许正好,别人的赞扬也可以一笑置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这个世界没有谁对谁错。一切都顺其自然,又何必太过纠结。人生苦短如同蜉蝣朝生暮死,欲望太多就会失去生活的乐趣。忘掉那些繁重的负担,去寻找那份简单的快乐。人类社会复杂多变,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顺应自然规律,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要因为小的疾病就放弃生命,过去的成就已经写进了历史。人的生活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而不是违背它去追求欲望。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人们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答案,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得道的人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质,他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面对生活。心中无欲才能看清真相,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境地。遵循自然法则,人们才能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这个世界有很多智慧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人生苦短,知足常乐。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都有所不同,应该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
去完善
释义
1. 暇日:空闲的日子。
2. 游逍遥台:游玩在逍遥台。
3. 南华:即庄子,他主张自然无为,顺其自然。
4. 六经: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 伯阳:老子,原名李聃,又称老聃。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6. 竺乾:古代印度。
7. 三篇:庄子所著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三篇。
8. 苾:香草。
9. 世纷:世间的纷纷扰扰。
10. 卵胎:动物的繁殖方式之一。
11. 类相:种类相似的事物。
12. 反覆孝慈:强调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的重要性。
13. 胎育仁义:提倡仁爱和正义,培养良好品质。
14. 相尚:相互推崇。
15. 玄虚:道家哲学中的虚无观念。
16. 灭理学:消除儒家学说。
17. 乖背宗旨:违背根本宗旨。
18. 遂矜放旷:过于放纵自我,不拘小节。
19. 推本一化:推究事物的本质,理解万物一体的道理。
20. 沉酣:沉浸其中,充分体验。
21. 大胆阐发: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22. 阅世路岐:经历世间的各种道路和岔路。
23. 夭阏:遏制事物的生长。
24. 大钧:自然规律。
25. 恍惚梦觉:指清醒与梦境的交替。
26. 胎育:孕育新生命的过程。
27. 杌:树木没有枝叶的样子。
28. 芒乎万致: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
29.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容人生如梦,生死无别。
30. 真宰:宇宙的主宰者。
31. 灵台:心灵。
32. 寤寐:醒着和睡着的状态。
33. 臭腐:指事物的不同状态。
34. 倪:区别。
35. 豁达:心胸宽广,思想开通。
36. 醪糟:一种低酒精度的酒。
37. 跋扈:霸道蛮横。
38. 猪突:野猪冲撞的行为。
39. 通鱼:疏通河道。
40. 稃:谷粒的外壳。
41. 瓦注:赌博时以瓦片作筹码。
42. 沉疴宿疾:久治不愈的疾病。
43. 向平愿:指渴望家庭和睦、事业成功的生活。
44. 禅让:君主把职位让给有贤德的人。
45. 希俦:罕见的同伴。
46. 踔绝:才能出众。
47. 充诎:充满自信。
48. 豁达大度:胸怀宽广,气量宏大。
49. 目无全牛:技艺娴熟,眼界高远。
50. 冥搜:苦苦思索。
去完善
赏析
该诗选自北宋名臣、诗人苏颂的作品。他在游览逍遥台并见到南华寺塑像时,感慨万千,写下此诗。诗中以自己理解《庄子·南华经》的经历和感悟为主线,通过对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以及对个人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庄子哲学的敬仰和向往。
诗歌大意如下:
1. 回忆起初次阅读《南华经》的时候,只觉得其中的道理就像山川河流那样宏大深沉。沉浸在其中,我开始渐渐领悟到宇宙自然的真理,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2. 我花了四年的时间深入研究,每日都要复习一次。庄子的语言充满了哲理,他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让我深受启发。
3. 六经高深如同封闭的盒子,各种学派的观点则过于片面。相比之下,老子的话语最为深刻,然而世间仍有很多人对他的观点持有怀疑态度。禅宗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但其妙用仍未超出我的认知范畴。
4. 庄子、老子、禅宗这三家的思想精髓都非常精湛深邃,他们强调本性,追求自然之道。他们认为,人性原本善良,应该抛弃虚假的名誉和利益,返璞归真。
5.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名利,提倡节俭。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人们,让人们在内心修养上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关注外在的形式。他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被世人理解,甚至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6. 庄子的思想更为独特,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束缚。他认为,人生应该像水流一样自由流淌,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也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7. 我认为,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又富有哲理,他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世俗的利益和名誉所困扰。
8. 我个人虽然学识有限,但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我希望能够像庄子那样,看透世界的本质,不被世间的烦恼所困扰。
9. 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原本就是如此,万物生长,生死轮回,都是自然的法则。人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接受,而不是去抗拒。
10. 庄子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干涉。他认为,人生就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发展,不应该受到人为的限制。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11. 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启示。它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12.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有多么遥远,多么艰难,我们都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13. 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庄子那样,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暇日游逍遥台睹南华塑像独置一榻旁无侍卫前》,是宋朝诗人苏颂在闲暇时游历逍遥台时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
在这个时期,苏颂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担任多个官职,如尚书左丞、门下侍郎等,并在医学、天文学等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此外,他还曾担任皇子赵佶的老师,对赵佶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段时间里,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文学创作,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道教在这一时期也颇为盛行,许多文人与道士交往密切,探索人生的哲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颂游历逍遥台,看到南华塑像独自置于一榻旁,没有侍卫陪伴,不禁感慨万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以及对道家思想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