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家乡的游子啊,在远方的路途中,
和着陇上的水流向远方。
流水不急于找到尽头,行人还在赶路。
平庸的我只为了生活奔波,孤独一剑穿越了千山万水。
难道我不思念远方的家乡吗?可是我知道有人懂我、关心我。

去完善
释义
1. 陇头:指陇山一带,位于今甘肃东部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2. 远行客: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3. 陇上:指陇山一带的地方。
4. 分流水:指流经陇山的河流。
5. 无尽期:没有尽头,形容时间漫长。
6. 行人:指出行在外的人,这里也指诗人自己。
7. 未云已:尚未终止,表示仍在进行中。
8. 浅才:才能有限,自谦之词。
9. 通一命:即“通一命的”,指在一个官职上任职。
10. 孤剑:独自仗剑,形容孤独、自力更生的状态。
11. 适千里:行走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12. 思故乡:想念家乡。
13. 感知己:感激知己,指那些理解并关心自己的人。

去完善
赏析
《登陇》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和抒发羁旅情怀的诗歌。开篇两句以“陇头远行客”和“陇上分流水”暗喻离别的场景。接下来的两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则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对友情的珍视。随后四句诗人用“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描述自己的飘泊江湖生活,并通过反问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表现出思念故乡的心情以及对知己的感激之情。整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豪爽性格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陇》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当时高适出任剑南节度使。
在这一年里,高适经历了宦海浮沉,从西川都督府司马升为剑南节度使,他因文采出众而受到皇帝赏识。然而,他在边疆地区的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边境的艰辛和军人的英勇。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强盛,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然存在。为了巩固边疆防线,唐玄宗将部分边疆地区划分为十大兵镇,分别设立节度使负责防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适对边塞风光的感受尤为深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