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为何总是来去匆匆,带着风伴着雨,急迫地离去?花儿尚未盛开,春天就已结束。繁盛的花朵渐渐凋谢,而柳树却依然翠绿。尽管春天永远不会老去,但人们却在忧虑春天的消逝。世间的忧愁常常伴随,我们应该学会释然,让美酒抚慰内心。其实,桃花的果实并非因春天的离去而消瘦,而是因为自身繁衍的使命。年老时的心境与年轻时的追求,都将在春天离开的时候变得不再重要。即使我们依然能豪饮高歌,曾经的激情却已经难以找回。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按照原作的韵脚写诗填词。
2. 林圣予:即林俛,字圣予,北宋时期著名文人。
3. 幽葩细萼:指盛开的花朵和小嫩叶。
4. 壅培:用土堆积栽培植物。
5. 繁红:繁华盛开的鲜花。
6. 春恨十常八九:意思是春天的怨恨非常多,占了十之八九。
7. 芳醪:美酒。
8. 桃花结子:意为春天过去,桃花结果实。这里用来比喻人生中的成果与收获。
9. 春归时候:春天的结束时刻。
10. 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即使像以前那样在酒宴上痛饮和尽情歌唱,但心情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惜春情怀的词作,通过对春天的询问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深刻领悟。上片以“问春何苦匆匆”开篇,展现出对春天匆匆离去的无奈和惋惜;紧接着描绘了小园低槛处花朵凋零的场景,更加强了这种情感。下片中,诗人从“春长不老,人愁春老”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们对于春天离去的一种普遍心态——忧愁;而后又以“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为转折,点出了春天归去并非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而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结尾处,诗人以“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感慨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蹉跎,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切体悟。整首词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是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00年前后,当时晁补之正任职于京城的秘书省。在这个时期,他的仕途还算顺利,但同时也面临着与亲友分别的离别之苦。
这个时期的北宋,正处于新旧党争的白热化阶段。宋徽宗继位后,新党得势,老成的士大夫受到排挤。作为一位文人雅士,晁补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国事无法做出更大的贡献,只能在诗歌中找到寄托和慰藉。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一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晁补之通过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