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灭翁
咬牙啮齿骂松源,四海五湖洪浪奔。
天目山云梁渚月,就中嘲谤不成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紧闭牙关痛斥那个罪魁祸首,它引发的洪水席卷五湖四海。
天目山的云彩倒映在河边月色之中,这次诽谤闹剧竟然变成了一出喜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咬牙啮齿:形容愤怒至极的神情。
2. 松源:指张天瑞,他的号是松源。他是明朝学者,与诗人有学术上的争论,诗人在这里表达对他的不满。
3. 四海五湖:比喻全国各地或全世界各地。
4.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水名胜。
5. 云梁渚月:描述天目山的景色,云梁是指浮动的云彩,渚月是指水边的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诗,诗人通过对松源的咬牙啮齿之态,表达了对其离世的不舍和悲痛。"四海五湖洪浪奔"则描绘出诗人内心如洪流般的悲伤之情。"天目山云梁渚月"是对逝者的美好回忆和对往昔岁月的眷恋。最后一句“就中嘲谤不成冤”,则是诗人对逝者遭受误解和攻击的深深同情,以及对世道不公的愤懑。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生动,是悼念诗歌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悼灭翁》是释了惠的一首哀悼诗,创作于南朝梁代(公元502年-557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战乱频仍。
诗人释了惠生活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一生都在追寻心灵的安宁和生活的真谛。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在这首《悼灭翁》中,他以沉痛的心情悼念了一位故友“灭翁”的离世,表达了失去知己的痛苦和对生命的感慨。
此时的南朝梁代,佛教盛行,人们普遍信仰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释了惠作为一位出家人,他的生活和创作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灭翁的哀悼,传达出了人生无常、珍惜当下的观念,体现了佛教“无常”的哲学思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