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霜月正如钩,临池更上楼。
沈侯新觉瘦,宋玉旧多愁。
獭髓分膏密,鹅毛写恨稠。
长怀寄归雁,归雁自悠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如霜冰冷如玉钩,
靠近池塘再上层楼。
沈侯感到最近体重减轻,
宋玉的旧愁依然在心头。
用獭髓涂抹使膏体更加细致,
鹅毛笔尖写出浓烈的离恨。
长久以来的思念寄托给南飞的鸿雁,
但归雁却独自悠然,路途漫漫无尽头。

去完善
释义
《霜月》:本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月光和寒冷的季节。
1. 霜月:指秋天的月亮,因为秋天天高气爽,月光显得格外明亮。
2. 正:恰好,正好。
3. 如钩:像钩子一样弯,这里用来形容月亮的形状。
4. 临池:靠近水池。
5. 更上:再往上走。
6. 沈侯:沈约,南朝梁代诗人。
7. 新觉瘦:最近觉得身体消瘦。
8.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辞赋家,此处泛指文人墨客。
9. 旧多愁:常常感到忧愁。
10. 獭髓分膏:獭是一种水鸟,其油脂可以制成膏药,这里的意思是把珍贵的药物分给需要的人。
11. 鹅毛写恨:用鹅毛写出深深的思念之情。
12. 长怀:长久的怀念。
13. 归雁:从远方飞回来的大雁。
14.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霜月”为主题,将月光、池塘、高楼等景物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冷峻而深沉的氛围。诗人通过描绘月光、池塘和登高望远的行为,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首联“霜月正如钩,临池更上楼”,描绘了秋天的月亮如钩一般悬挂在天空,诗人站在池塘边,登高望远。这里的“临池”和“上楼”暗示了诗人的孤独与失落。
颔联“沈侯新觉瘦,宋玉旧多愁”,运用了历史典故,将沈侯的憔悴之态和宋玉的多愁善感联系起来,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忧虑和烦恼。
颈联“獭髓分膏密,鹅毛写恨稠”,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獭髓分膏”寓意着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诗人用“鹅毛写恨”比喻自己用笔书写忧愁的心情,表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尾联“长怀寄归雁,归雁自悠悠”,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给远飞的鸿雁,然而鸿雁却悠然自得地飞走了,无法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这里表达了诗人渴望沟通和理解却又无法实现的无奈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霜月》是北宋诗人钱惟演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976年。此时正值五代十国末期,南方战乱未平,北方的辽、金等政权崛起。
钱惟演出身皇族,他的父亲钱俶是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在这一年里,钱惟演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和命令。这一职位让他有机会接触到皇室的内部事务,了解到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在这个特殊时期,钱惟演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身为皇亲国戚,地位显赫;另一方面,他却对国家的局势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家族地位受到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霜月》这首诗。
“河汉横空界,关山入梦思。秋深犹有雁,霜重不成飞。” 诗人以深邃的目光观察着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钱惟演在面对时代变革时的无奈和忧虑,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才华和智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