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新慈照寺
平生不踏南新路,早岁尝诵东坡诗。
青牛聋僧今不见,慈照乃有那律师。
君不见世间万事皆儿嬉,不如聋盲百不知。
双明阁上夕阳时,一笑二子闲争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一生中从未涉足过新道路,年少时常诵读东坡的诗篇。如今再也看不到那个年老的僧人,倒是看到了那位慈悲宽宏的律师。你可曾见过世上万事皆为戏耍,还不如那些耳聋眼盲的人什么都不懂。在这双明阁上的夕阳时分,两位君子在那悠闲地争论着棋盘。
去完善
释义
1. 南新:地名,具体指代不详。
2. 滕岑:宋代诗人,浙江天台人。
3. 东坡诗:指苏轼的诗作。
4. 青牛聋僧:指代某位僧人,生平事迹未详。
5. 慈照:寺庙名,位于南新地区。
6. 那律师:法号"那律"的僧人,生平事迹未详。
7. 世间万事皆儿嬉:表示世间事物如同儿童游戏一般不真实。
8. 双明阁:寺庙内的建筑名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滕岑所作,题为《南新慈照寺》。诗人通过对南新路上慈照寺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和人生态度。
首句“平生不踏南新路”,表明诗人平生未曾到过南新路,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早年曾诵读苏东坡的诗,或许受到其影响,对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
次句“早岁尝诵东坡诗”,提到苏东坡的诗,说明诗人年轻时就接触并欣赏这些诗句。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人,他的诗词才情横溢,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启示。这里暗含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青牛聋僧今不见,慈照乃有那律师”,描述了诗人在慈照寺所见的情景。青牛聋僧已经不在,而慈照寺却有一位法号那律的僧人在此修行。这表明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关照,同时也暗示出他对佛法禅意的领悟。
接下来的四句“君不见世间万事皆儿嬉,不如聋盲百不知。双明阁上夕阳时,一笑二子闲争棋”,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鄙夷以及对超脱世俗、心境平和的追求。他认为世间万事如同儿戏,远不如耳聋眼盲的人活得无忧无虑。在双明阁上,诗人看到夕阳下的两位僧人轻松地下棋,不禁会心一笑。这一笑,既是对僧人们悠闲生活的赞赏,也是诗人对自身心境的映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新慈照寺》是南宋诗人滕岑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个时期的诗人滕岑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波折,他在青年时期积极参与科举考试,然而屡试不第,后来通过博学鸿词科才得以进入仕途。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认识,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腐败,民间疾苦深重,这使滕岑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他曾担任县令等地方官职,治理百姓,体察民情,目睹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些时代背景都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现实意义。
在《南新慈照寺》一诗中,滕岑通过对南新慈照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他借景抒情,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人生的无常感。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