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隐者归罗浮
春山杳杳日迟迟,路入云峰白犬随。
两卷素书留贳酒,一柯樵斧坐看棋。
蓬莱道士飞霞履,清远仙人寄好诗。
自此尘寰音信断,山川风月永相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山中风光美好,时间似乎也变得悠哉游哉。行走在云遮雾绕的山路上,有只小白狗紧跟着主人。
用酒券换来两卷好书,一手拿着砍柴的斧头,一边观察着别人下棋。
那些修道成仙的蓬莱道士们,仿佛脚踩飞霞般自在。遥远地方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自从与凡尘断绝联系之后,我们只能在山川风月之间寄托无尽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1. 杳杳:形容幽深或模糊不清的样子。
2. 日迟迟:意指白天漫长而悠闲。
3. 云峰:高耸的山峰。
4. 白犬:白色的狗。
5. 素书:指修道之书。
6. 贳酒:赊欠酒钱。
7. 樵斧:砍柴的斧头。
8.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之一。
9. 飞霞履:指道家羽化升天时的鞋。
10. 清远:指清静高远之境。
11. 尘寰:人间尘世。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隐者归罗浮》中,李群玉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隐者归罗浮的景象,寄托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春山杳杳日迟迟”为起笔,春日的山水风光如画,时光悠然,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宁静的氛围,也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接着描述隐者行走在“云峰”之间,陪伴他的只有“白犬”,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也是诗人对隐者的赞美。
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细节描绘出了隐者的日常生活:“两卷素书留贳酒,一柯樵斧坐看棋。”借书沽酒、砍柴下棋,这是何等自由逍遥的生活!这进一步彰显了隐者的人格魅力。
紧接着,诗人用“蓬莱道士飞霞履,清远仙人寄好诗”两句歌颂隐者的才情与品格。他以蓬莱道士和清远仙人的形象比喻隐者,表达了对隐者深厚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人写道:“自此尘寰音信断,山川风月永相思。”这是诗人对隐者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两人将长久地在山水风月之中怀念彼此的深厚友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元和年间(806-820年),诗人李群玉创作了这首《送隐者归罗浮》。这是一个处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的时期,唐朝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李群玉出生于书香门第,其家族世代为官,但他却对功名并不热衷,反而醉心于诗歌创作。
在这个时期,禅宗文化盛行,许多文人墨客追求心灵的解脱,选择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李群玉与这些隐者有着深厚的友谊,他曾多次拜访隐居地,与他们交流心得。在这首诗中,他送别一位归隐罗浮山的隐者,表达了对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敬意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