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日夜城南观月分韵得月字
梅收清风来,宇净实鉴揭。
频年城南游,未有今夜月。
呼舟泛微澜,游鱼亦出没。
危榭倒影浮,倚槛凉入骨。
举酒属西山,寒光动林樾。
诸君兴未已,南阜上突兀。
目极大江流,高情更超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花沐浴在清爽的微风中,环境静谧而清澈。多年来常在城南游览,却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月色。轻轻摇动着小舟,微波荡漾,连鱼儿也不时探出头来。精美的亭台倒映在水中,倚着栏杆倍感清凉。向远处的西山举杯,月光洒在树林间。朋友们兴致正浓,于是又登上了南边的山峰。极目眺望那浩渺的大江,情感愈发超脱高远。
去完善
释义
1. 梅收清风来:梅花凋谢后,意味着春天结束,清风徐来。
2. 宇净实鉴揭:空间洁净,月亮明亮而清晰。
3. 频年城南游:多年来在城南游赏。
4. 未有今夜月: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月色。
5. 呼舟泛微澜:划船荡漾在水波上。
6. 游鱼亦出没:水中游鱼时隐时现。
7. 危榭倒影浮:高耸的亭子在水中倒映。
8. 倚槛凉入骨:站在栏杆边感受月光带来的凉爽。
9. 举酒属西山:共同向西山敬酒。
10. 寒光动林樾:月光照在树林里。
11. 诸君兴未已:大家兴致很高,仍在继续游玩。
12. 南阜上突兀:登上南面的土山。
13. 目极大江流:远望大江流水。
14. 高情更超越:更加表现出高尚的情感。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五月十六日晚上于城南观看月亮时所感所想。首句“梅收清风来”以梅花凋谢暗含春天的离去,为下文赏月埋下伏笔。第二句“宇净实鉴揭”中,“宇净”指天空清澈如洗,“实鉴揭”则喻示月亮明亮如同镜子。紧接着的“频年城南游,未有今夜月”表明诗人多年来游览此地,却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月色。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绘了湖面荡漾、鱼儿游动的场景,以及高楼倒影和倚栏望月的感受。“举酒属西山,寒光动林樾”暗示诗人邀请朋友们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而到了结尾四句,诗人描述了朋友们的兴致高昂,纷纷登上南阜,以此展现出超然物外的胸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五月十六日夜城南观月分韵得月字》是南宋诗人张栻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4年,即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当时南宋与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实现了南北对等的和平状态,国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张栻身为理学名家,时任知府,对社会、民生有着深厚的关注。他在政治上主张中庸之道,提倡勤俭治国,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同时,他还在教育领域有很高建树,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
而在同时间段的社会背景下,南宋社会正处于中兴阶段,逐渐走向平稳,士大夫阶层开始重视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投入到诗词创作当中,表达他们对于社会、历史、人文的思考与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