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云亭
淑气槃槃接九原,须臾鳞合更弥漫。
自从蒿里无颜色,来到钟山有泪痕。
往者英雄俱雨绝,后来哀痛欲河翻。
夜深月照长松下,谁见孤飞出墓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优雅的白话文:
温柔的气息弥漫在墓地周围,转眼之间已是一片狼藉。
自从蒿草丛里没有颜色了,来到了钟山的我满是泪水痕迹。
过去的英雄们都已经离去,剩下的只有悲痛欲绝。
深夜的月光照亮了松树下的小径,有谁看到了那孤独的飞行者在墓门前徘徊。
去完善
释义
1. 淑气: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气候。
2. 槃槃:形容众多。
3. 九原:指墓地。
4. 须臾:片刻,瞬间。
5. 鳞合:如鱼鳞般紧密相接。
6. 弥漫:充满,布满。
7. 蒿里:古代指墓地。
8. 钟山: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一带,这里指代南京地区。
9. 雨绝:停止哭泣。
10. 哀痛欲河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11. 月照长松:月光照耀下松树的形象。
12. 孤飞:孤单飞翔的意象,可以理解为孤独的亡灵。
13. 墓门:墓穴的门。
去完善
赏析
《望云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哀悼之情。首联描述了淑气和盘蟠的气势相接,展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颔联则通过描绘钟山的泪痕,表现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哀思;颈联以“雨绝”和“河翻”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惋惜和不舍;尾联则以深夜月光照耀长松下的场景,烘托出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暗示了英雄们的离去带来的无尽哀思。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令人感叹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云亭》是南宋诗人周文璞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左右,当时周文璞正值壮年。在这一时期,他远离政治中心,寓居在浙江、福建一带,过着相对悠闲的生活。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的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而江南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受战争影响较小,经济和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周文璞将目光投向了自然风光,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望云亭》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以“望云亭”为题,寓意着希望能在亭中俯瞰云卷云舒,远离尘嚣纷扰。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周文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