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在疏朗的梧桐树上,时间已经过去了,人们的心情变得宁静。偶尔能看到有人独自走来走去,那孤鸿的影子仿佛飘渺不定。突然被惊起,却又回头望去,心中充满了怨恨,却没有人为我理解。挑选着寒冷的树枝,却不肯栖息,枫叶落下,江水也变得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卜算子:词牌名。
2. 疏桐:稀疏的梧桐树。
3. 漏断:指夜深人静之时。漏,指古代计时工具漏壶。
4. 幽人:隐逸之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5. 缥缈:形容孤鸿影飘渺不定。
6. 惊起却回头:形容孤鸿被惊扰后回头张望。
7. 有恨无人省:形容作者的孤独与无奈,没有人理解他的愁绪。省,理解。
8. 寒枝:指高枝,这里喻指高洁之地。
9. 枫落吴江冷:形容秋天的景色,枫落是指枫叶落下,吴江冷是指吴江的水变得寒冷。吴江,指吴江,位于江苏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卜算子》是苏轼所作,以幽静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一位孤独幽人的形象。诗中通过对月亮、梧桐、孤鸿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首句“缺月挂疏桐”,以缺月和疏桐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幽静、寂寥的氛围。这里的“缺月”和“疏桐”都象征着孤独和寂寞,暗示了诗人的心境。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诗人以幽人和孤鸿作为象征,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幽人独往来的形象,展现了诗人独立不群的精神风貌,而缥缈的孤鸿影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彷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诗人以惊起的孤鸿和回头望的诗人形象,表达了内心的无奈和哀怨。这里的“有恨无人省”,既是对孤鸿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揭示。
最后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诗人以拣尽寒枝和不肯栖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自我、不屈从于世俗的品质。这里的“枫落吴江冷”,以枫落和吴江的冷寂,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
总的来说,这首《卜算子》以幽静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孤独幽人、孤鸿等形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奈和坚持自我的品质。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独特见解和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卜算子》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080年至1093年之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朝廷重臣到偏远地区的流放者,他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苏轼因为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被排挤。然而,正是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寻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他寄情山水,结交文人墨客,将个人的遭遇融入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之中,从而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卜算子》一词正是苏轼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自然界中的风雨交加、山色空蒙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豁达胸怀和乐观态度。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的担当与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