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其二
长淮渺渺寒烟白。凭阑人是霜台客。诗句妙春豪。风云不啻高。樽前人已老。馀恨连芳草。一曲酒醒时。梧桐月欲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宽广的长河蔓延着寒冷的水雾和白色的烟雾。站在栏杆旁的人是位受风霜的才子。诗句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和华丽的词汇。这是对于事物细节的高层次描绘。在酒杯前的那个人已经衰老。心中残留的遗憾如同无尽的芳草。当那首歌结束后,酒精的作用渐渐消退,月亮已垂挂在梧桐树梢。

去完善
释义
1. 长淮:指淮河,此处以淮河代指广阔的中国大地。
2. 渺渺:形容宽广无边的样子。
3. 寒烟:寒冷的烟雾,这里可以理解为冬天的景象。
4. 霜台客:在地方官署中任职的人,这里是指作者本人。
5. 春豪:春天里的豪放之意。
6. 风云:比喻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7. 不啻:如同,相当于。
8. 樽前:酒宴上。
9. 馀恨:未了的心事。
10. 芳草:指春天的景色,也象征离别之情。
11. 月欲低:月亮即将落下,表示夜深之时。

去完善
赏析
词中“长淮渺渺寒烟白”描绘出淮河的水面宽阔,雾气迷茫,一片寒冷寂静的景象。而“凭阑人是霜台客”意味着在寒冷的月光下,倚栏的人孤独地望着远方。这种景象容易让人想起自己的漂泊身世和离别之苦。
接下来的“诗句妙春豪,风云不啻高”则展现了诗人用美好的诗篇记录下春天里的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赞美。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樽前人已老,馀恨连芳草”表达了诗人经历了岁月沧桑,虽有未尽之遗憾,但却依旧充满希望。“一曲酒醒时,梧桐月欲低”则是通过月落星沉的比喻表达出时间流逝,人生如梦的感慨。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幽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菩萨蛮·其二》是南宋文学家、词人赵令畤的一首词作。此词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此时南宋王朝正处于对金作战的动荡时期。
在创作这首词时,赵令畤已经历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目睹了家乡沦丧,国家破碎的惨状。身为南宋朝廷官员的他,深感复兴中原的责任重大。然而,尽管他胸怀壮志,无奈现实却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消极抵抗金朝侵略的现实。这使得赵令畤在豪情壮志之余,也充满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时,赵令畤又受儒家思想熏陶,主张"君子慎其独",对自己道德修养的要求非常高。他的这种情操和人生理想表现在诗词中,就是追求高尚的人格境界和忠诚国家的信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赵令畤创作出了《菩萨蛮·其二》这一充满悲壮与激情的词篇,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深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