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子产不毁乡校

标题包含
子产不毁乡校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虖!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是大鹿
去完善

译文
又有谁能继承子产的精神呢?我不禁深深怀念起那些古代的贤人!
是大鹿
去完善
释义
执政之式:治理国家的典范;不遇:未能遇到明主;交畅旁达:广泛推行,四方通达;於虖:感叹词,相当于“唉”。
是大鹿
去完善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追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展现了韩愈对贤臣治国理念的高度认同与推崇。文章开篇点明主题,以“我思古人”统领全篇,引出子产的形象。作者先描述子产面对乡校议论的态度,突出他开放包容的政治智慧,认为言论如江河,不可遏制,只有倾听民声才能稳固国家根基。 接着,韩愈引用周朝兴衰的历史对比,进一步论证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他强调,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是否能够接纳不同意见,而衰亡往往源于堵塞言路。这种历史视角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还赋予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最后,韩愈发出深沉的感慨,惋惜子产的才华仅限于郑国,未能施展于更广阔的天地。同时,他也借此表达对当代缺乏贤臣的忧虑,呼吁后人继承子产精神,实现天下大治。整篇文章逻辑严密,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堪称一篇充满力量的政论佳作。
是大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时光回溯至唐代,彼时韩愈正处在一个政治环境复杂、改革思潮涌动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倡导古文运动,力图恢复儒家道统,然而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此篇创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借春秋时期郑国贤相子产不毁乡校之事,表达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追求。子产以礼治国,面对舆论喧嚣,坚持保留乡校,认为言论如流水,宜疏不宜堵,方能成就国家大治。韩愈借此典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于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殷切期盼。
是大鹿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