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 其七 柔亭

标题包含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 其七 柔亭
孤亭枕长溪,溪光照亭槛。无人弄潺湲,终日对平淡。猿鸟去难呼,藤萝垂可揽。薄暮众山昏,霜风起葭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单的亭子坐落在长长的溪流边,溪水的光芒洒落在亭子的栏杆上。四周寂静无人,只能听到溪水的潺潺声,每天面对的都是这平凡无奇的场景。山林中的猴子和大鸟难以召唤,四周的藤蔓和花朵低垂着可以触摸到。傍晚时分,群山逐渐昏暗,寒冷的秋风吹过水边的芦苇。
去完善
释义
1. 南明山: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境内的一座山峰。 2. 宝相寺:位于南明山的寺庙。 3. 释显忠:南宋时期的一位僧侣,擅长文学创作。 4. 孤亭:指作者所在的亭子,周围没有其他建筑。 5. 枕长溪:意为亭子建在一条长长的溪流边。 6. 溪光照亭槛:溪水反射的光线照在亭子的栏杆上。 7. 潺湲:形容溪水流动的声音。 8. 平淡:这里指平凡而宁静的景象。 9. 猿鸟去难呼:意谓无法呼唤离开的猿猴和鸟儿。 10. 藤萝:一种常绿植物,枝条可以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 11. 垂可揽:形容藤萝的枝条垂下来,可以伸手触摸。 12. 薄暮:黄昏时分,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13. 众山昏:形容众多山峰被薄暮笼罩,显得昏暗。 14. 霜风:带有寒意的秋风。 15. 葭菼:即芦苇,生长在河边的一种植物,叶片可以用来制作芦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南明山宝相寺的柔亭上所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到的自然之美。首联"孤亭枕长溪,溪光照亭槛",形象地描述了柔亭的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它座落在溪水边,阳光照在亭子的栏杆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无人弄潺湲,终日对平淡"则表达了诗人在这种环境下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态度。 颔联"猿鸟去难呼,藤萝垂可揽"是写自然景色的部分,“猿鸟去难呼”表示山中各种动物虽然偶尔出现,但是很快就消失,反映出山林的幽深;“藤萝垂可揽”则是写山间的植被丰富茂盛,“可揽”一词充满亲切感,仿佛可以触摸到这些绿色的生命。 颈联"薄暮众山昏,霜风起葭菼"进一步渲染了自然景象的丰富多变,傍晚时分,群山渐渐变得模糊,而霜风则从芦苇丛中吹起,带给人们一种清凉的感觉。 整首诗以生动、鲜明的意象表现出诗人的超脱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使得全诗充盈着平和与宁静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明山宝相寺十五题 其七 柔亭》是南宋诗人释显忠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人生哲理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0年左右,也就是南宋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在面临国家危机时,纷纷投身于艺术创作,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释显忠作为一位禅宗僧人,他的诗作也反映出这一时代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释显忠通过对柔亭周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以柔亭为题,通过描写亭子的优美姿态和周围环境的宁静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呼吁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豁达的心态。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