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论诗 其二

标题包含
论诗 其二
离骚赋祖兼诗祖,未有无情更有诗。会意不须求甚解,阙疑乃可赏其奇。沉冤到底谁哀诉,异悟回头自苦思。学得歌章维九辨,萧萧秋气不胜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章甫,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出生于1037年,逝世于1101年,享年64岁。 章甫自幼聪颖过人,20岁时中举人,22岁中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他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离骚》是赋的起源也是诗歌的起源,没有情感就没有诗篇。理解诗意不需要过于纠结,留下一些疑问才能欣赏其中的奇妙之处。究竟是谁在为沉冤的人儿倾诉哀愁?不同的领悟需要自我苦苦思索。学习屈原的《九章·九辩》,那悲痛的情绪如同萧瑟的秋风一样深沉难抑。
去完善
释义
1. 离骚:屈原所作的一首长诗,用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2. 赋:一种古代文体,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 3. 章甫: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制制度,用于规定文章或诗歌的格式。 4. 会意:指理解诗句的意思。 5. 阙疑:指对于难以确定的事物保持存疑的态度。 6. 九辨:古乐府名篇之一,描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对社会的思考。 7. 萧萧:形容风声、草木等声音。 8. 秋气:秋天的气氛或氛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以《离骚》和《楚辞》起笔,强调了诗歌的抒情本质,强调诗是无情的表达。颔联则提出了诗歌欣赏中“会意不须求甚解”的观念,提倡不拘泥于细节,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诗意。颈联转向诗歌创作的主题,“沉冤到底谁哀诉”暗示了诗人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或观点,而“异悟回头自苦思”则意味着在创作过程中,诗人的思考是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尾联用“萧萧秋气不胜悲”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色彩,以秋天的肃杀气氛作为比喻,衬托出诗人心中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论诗 其二》是清代著名诗人、学者袁枚的诗歌名篇。这首诗创作于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袁枚在这个时期广泛结交文人墨客,游历大江南北,实地考察民情风俗,对文学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造诣。 袁枚生活在清代盛世——康乾盛世,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繁荣昌盛。然而,随着社会的繁荣,文学创作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文人为了追求名利,盲目跟风,忽视文学创作的真正价值。袁枚对此深感痛心,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引导人们关注文学的本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论诗 其二》正是袁枚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章甫的描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思想内涵,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和技巧上的高超。只有这样,文学才能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