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仲南兄赴南仓
忆君结髪读书日,肯学呻吟事刀笔。
功名直欲高古人,议论从来气横臆。
咄嗟岁晚事大缪,翻然自许林泉役。
躬耕二顷羞甘旨,栉风沐雨忘晨夕。
十年不知簪组味,万里能舒陈蔡厄。
丈夫升沈何足道,竭身养志真奇特。
闭门却求文史乐,劲气岂为穷居屈。
信哉自有绝人处,坐使懦夫闻有立。
迩来弹冠本非好,黾俛聊从父兄迫。
区区试吏仓庚间,定知蜡屐何曾得。
嗟余白发亦自笑,眷眷一官乃鸡肋。
明年驱车走太行,政坐相如空四壁。
秋风潩水各相送,未觉轩裳胜蓬荜。
鹪鹩傥获一枝安,此外所忧非我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忆君当年立志读书时,勤奋好学乐于公文写作。
立志要超越古时的贤达之人,谈论问题气势磅礴。
眨眼之间已到暮年,发现自己曾追求的并不真实,于是选择回归田园生活。
耕种几亩薄田,沐浴风雨忘记日夜之分。
十年来尝尽人间冷暖,走遍万里无惧困境。
男人的荣辱起落不算什么,为理想奉献一生才是最值得尊敬的事情。
关上家门享受文学与历史的乐趣,坚韧的意志不会被困境所屈服。
坚信自己的确有过人的地方,能够让胆小的人听到也能立刻站起来。
最近升职也不是我所愿,只是为了家人和朋友的期待而勉强为之。
做一个小官在官场中混迹,明白自己的兴趣不在这里。
感叹自己满头白发也不禁自嘲,觉得这官职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
明年我将辞去职务,离开这里,隐居山水之间。
但愿能在秋风落叶中各自送别,没有觉得那高高的官位比简陋的茅屋更珍贵。
如果能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安居下来,其他的忧虑就不再是我的责任了。
去完善
释义
1. 送:送别;
2. 仲南兄:指苏过的一位名叫仲南的兄长;
3. 赴南仓:前往南仓任官;
4. 结髪:指年轻时;
5. 呻吟:此指撰写文章;
6. 刀笔:古时的两种书写工具;
7. 事:从事;
8. 功名:功业与名声;
9. 古人:古代贤人;
10. 议论:评论时事;
11. 横臆:充满心胸;
12. 咄嗟:形容时间短暂;
13. 岁晚:年老的委婉说法;
14. 大缪:大错特错;
15. 翻然:迅速改变;
16. 自许:自我期许;
17. 林泉役:指退隐山林的生活;
18. 躬耕:亲自耕种;
19. 二顷:指农田面积;
20. 羞甘旨:不认为美食是值得追求的;
21. 栉风沐雨:形容辛苦劳累;
22. 忘晨夕: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23. 十年:表示长时间;
24. 簪组:官吏的服饰;
25. 簪组味:做官的滋味;
26. 万里:比喻相距遥远;
27. 能舒:能够度过;
28. 陈蔡厄:出自《论语·卫灵公》,比喻困境;
29. 升沈:沉浮,意指官场中的得失;
30. 竭身:全身心投入;
31. 养志:培养高尚的情操;
32. 文史乐:诗书之乐;
33. 劲气:豪情壮志;
34. 穷居:贫困的生活环境;
35. 信哉:确实如此;
36. 绝人处:超人的才能;
37. 坐使:使得;
38. 懦夫:没有勇气的人;
39. 有立:有所作为;
40. 弹冠:形容准备出仕;
41. 本非好:并非真心喜欢;
42. 黾俛:努力而为;
43. 聊从:勉强顺从;
44. 父兄迫: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45. 区区:微小的事物;
46. 试吏:尝试做官;
47. 仓庚:黄鹂鸟;
48. 定知:确定知道;
49. 蜡屐:将木屐涂上蜡,意指穿上正式的衣服去当官;
50. 得:得到职位;
51. 嗟余:感叹自己;
52. 白发:比喻年纪已大;
53. 自笑:自我嘲笑;
54. 一官:一个官职;
55. 鸡肋:比喻无足轻重的职位;
56. 驱车:驾车前行;
57. 太行:太行山脉;
58. 政坐:因为;
59. 相如: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
60. 空四壁:家中空空如也;
61. 秋风:秋天的风气;
62. 潩水:地名;
63. 各相送:各自分别;
64. 未觉:未曾感到;
65. 轩裳:华丽的衣服;
66. 蓬荜:茅屋;
67. 鹪鹩:小鸟;
68. 倘:假如;
69. 安:安稳;
70. 所忧:担忧的事情;
71. 非我力: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
去完善
赏析
《送仲南兄赴南仓》是宋代诗人苏过送别友人南仓的诗篇。全诗充满了激情与豪放,赞美了朋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的人生信念。在苏轼等大家的影响下,这首诗传达出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与困厄的精神风貌。
首联写到“忆君结髪读书日,肯学呻吟事刀笔”,展现了友人年轻时勤奋好学、追求功名的景象,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之情。颔联“功名直欲高古人,议论从来气横臆”则凸显了友人胸怀壮志、才学出众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友人的豪爽气概。接下来的几联描述了友人在遭受挫折后的豁达态度,面对困厄毅然选择退隐山林,埋头耕作,过着辛勤而简朴的生活。这使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执着精神的高度赞美。
颈联“十年不知簪组味,万里能舒陈蔡厄”,传达了诗人对友人虽身处困境却能保持自立精神的敬意。末联“闭门却求文史乐,劲气岂为穷居屈”则是诗人对友人在艰难环境中仍然保持气节和对文学的热爱表示由衷敬佩。
接下来几联诗人表达了自身对友人的关切和希望,祝愿他在新的人生道路上获得安定的生活。最后两联中,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感悟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营造了悲壮却深情厚谊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仲南兄赴南仓》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侄子苏过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正值宋哲宗赵煦在位时期。
在这一年里,苏过的人生际遇颇多。他的父亲苏洵因病去世,家中变故使得他深感悲痛。然而,他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也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外,他还与苏轼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正处于北宋中期的文人政治时期。苏轼作为文坛领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政治见解,对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期,文人政治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官僚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而苏轼及其家族成员,如苏过,都在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去完善